下列不属于混凝土框架设计时考虑的方面的问题是(下列不属于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组成的有)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0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下列不属于混凝土框架设计时考虑的方面的问题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下列不属于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组成的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如下列不属于混凝土框架设计时考虑的方面的问题是:某二级框架梁截面尺寸为250mm×400mm,梁端负筋为4Φ25,混凝土为C30,箍筋为2%,故箍筋直径应至少为10mm,原配箍筋直径偏小。
今天给各位分享下列不属于混凝土框架设计时考虑的方面的问题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下列不属于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组成的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探析?
- 2、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常见的几个问题?
- 3、混凝土结构设计选择题(06年1月全国自学考试
- 4、混凝土框架设计,内力组合的时候是不是不考虑竖向荷载对柱子产生的剪力?
- 5、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的相关问题、请各位大侠帮忙、答案好还可以加分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探析?
在我国现在的多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最普遍,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依据GB500202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GB500112200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抗震等级的选取,振型组合数的合理选取,轴压比限值等问题的计算容易被设计人员,进行初步探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一、概述
在我国现在的多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因为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延性和较强的整体性,目前广泛用于地震设防地区。
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过程中,笔者通过切身体会,总结归纳下列不属于混凝土框架设计时考虑的方面的问题是了一些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问题。较常见的有在结构施工图中将场地类别写成了场地土类别,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施工图不一致,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不明确,柱纵筋在基础内锚固长度不足,周期该折减而未折减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框架结构的耗能机理
框架结构主要是以压弯构件——竖向框架柱和以弯剪构件——水平框架梁组成的。实际工程计算的例子表明,框架结构的延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框架梁和框架柱构件本身的延性和屈服弯矩。
在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每经过一个循环,加载时先是结构吸收或储存能量,卸载时释放能量,但两者不相等。两者之差为结构或构件在一个循环中的“耗失能量”(耗能),也即一个滞回环内所含的面积。结构吸收的地震能量可以由力——位移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两个注意问题
(一)抗震等级的选取
对于乙类建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1.322规定: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但是抗震措施(主要体现为抗震等级)在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实际设计中经常发生抗震等级选错的情况,如:位于8度区的某乙类建筑,应按9度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1.2确定,为一级抗震等级。
(二)振型组合数的合理选取
应按以下规则选取:对于较高层建筑,当不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不小于3;当振型数多于3时,宜取为3的倍数(由于程序按3个振型一页输出),但不能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不大于2时,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建筑,当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不小于9,但不能超过结构层的3倍,只有定义弹性楼板且按总刚分析法分析时,才可以取更多的振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振型数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所需的振型数。
目前satwe等程序已有这种功能,这是一个重要指标。如:对于某一建筑,选取的振型数为15,但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只有50%,说明振型数取得不够,可能由于此建筑过于复杂或由于某些杆件不连续导致局部震动引起的,应仔细复核。
四、独立基础拉梁的问题
当基础埋置较深,为了减小底层柱计算高度及底层侧向位移,可在±0.000附近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设置,宜按照框架要求设计,应注意此时需将板厚取为0,定义弹性结点,按总刚分析法分析计算,且基础应设成短柱基础。
五、构造方面的若干问题
(一)框架梁的通常面积配筋率ρsv不满足规范要求
GB500102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9明确规定了最小面积配筋率,容易被忽视。如下列不属于混凝土框架设计时考虑的方面的问题是:二级框架,500mm×800mm,C40,非加密区箍筋8@200,四肢箍要求ρsv≥0.28ft/fyv=(0.28×1.71)/210=0.00228,实际ρsv=(50.3×4)/(200×500)=0.002000.00228,不满足设计规范。
(二)当框架梁端纵向受拉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没有增大2mm
设计中经常碰到梁端纵向受拉筋配筋率大于2%的情况,往往不注意GB500102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623的规定,导致箍筋直径偏小。如下列不属于混凝土框架设计时考虑的方面的问题是:某二级框架梁截面尺寸为250mm×400mm,梁端负筋为4Φ25,混凝土为C30,箍筋为2%,故箍筋直径应至少为10mm,原配箍筋直径偏小。
(三)框架梁加密区箍筋肢距不满足规范要求
如:宽300mm框架梁,箍筋为10@100,两肢箍,此时箍筋肢距为260mm。当抗震等级为1级~3级时,不满足GB500102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8的规定,应在加密区范围内加一根拉筋,成三肢箍,可满足要求。
(四)框架柱纵筋间距和净距不满足规范要求
按GB500102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3.123和11.4.13的规定,框架柱纵筋的净距不宜小于50mm,且当柱截面尺寸大于400mm时纵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边柱有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当边跨较长,柱的计算长度较长,沿边跨方向框架的抗侧刚度较弱时。这时框架柱边跨方向计算配筋较大,另一方向配筋较小,如某框架柱高7.0m,截面尺寸为500mm×700mm,短边配8Φ25,长边配4Φ25,两方向均不满足规范要求。
(五)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够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4的规定,当作为上部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开大洞口,采用现浇结构,且板厚不宜小于180mm,实际设计中在此种情况下经常会忽视此条规定,导致板厚偏小。
(六)短柱位置未明确
楼梯平台梁或者雨篷梁支撑在框架柱上,容易形成短柱,应按要求全长加密箍筋。框架外围填充墙开窗,由于窗台处砌体对框架柱作用,容易形成短柱,也应全长加密。若不加密,可将砌体墙与框架柱设成柔性连接(如:墙柱之间留有缝隙,填充一些松散材料,但应有钢筋与柱拉结),或从边框梁处出挑挑耳,上砌砌体填充墙,消除对框架柱的作用。
六、关于框架结构电梯井的问题
由于在地震作用下高层框架结构的位移较难控制,而多层框架结构的位移控制要比其容易许多,故对于多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电梯井,完全可以采用框架加填充墙形式,只是这时应加密填充墙构造柱,且应注意加强电梯井周围的框架梁柱的配筋,因其刚度影响在计算中无法反映出来。若要将电梯井做成钢筋混凝土形式,由于井筒会吸收较大地震力,相应减少框架部分吸收的地震力,则框架部分偏于不安全,且井筒基础设计也较为困难,故应对整个结构按有无钢筋混凝土井筒分别计算,取最不利结果配筋,且对井筒墙壁采取做薄墙厚、构造配筋、开竖缝、开计算洞等办法来弱化电梯井刚度。这样的墙体布置,在地震作用下不至于由于电梯井筒的破坏,而导致结构整体丧失稳定性。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常见的几个问题?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常见的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有关规范虽已有详细规定,但仍有若干问题没有明确具体作法,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针对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等方面的常见问题,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提出改进意见。
1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构造复杂,特别是处于结构中间部位的柱子,梁柱钢筋纵横交错,梁的纵向受力钢筋要放在柱纵向钢筋内部,呈井子形交叉,这样柱子的箍筋绑扎就很不方便。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施工单位普遍采取先安装梁板模板,再绑扎安装梁钢筋,待梁钢筋安装结束,然后整体沉梁,那么节点区箍筋就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区出现不放、少放或者即使放也是杂乱的挤在一起,这样就会给节点区质量留下安全隐患。
由于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有些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就采取用两个开口箍筋对向拼合的方法,然而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规范规定的。根据规范的规定,为保证箍筋对混凝土核心区起到约束作用,箍筋要封闭、末端要有弯钩。还有的做法就是在沉梁之前就把柱箍筋绑扎好,然后和梁一起下落,由于箍筋与柱纵筋摩擦且下落不平衡,使得箍筋不能下落出现施工人员强力往下打的现象,不但把箍筋打得变形,而且也不能使得箍筋到位。这样做的结果是箍筋没有得到封闭绑扎且杂乱变形,间距更不会满足规范要求。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节点核心区箍筋施工的问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钢筋下料加工的时候,就考虑增加若干根与箍筋同级别的短钢筋;具体长度根据节点区箍筋高度确定,箍筋开口处先焊接好,然后把柱箍筋按照设计间距用短钢筋焊接,可以在箍筋每边或两边相对焊接即可,加工成上下开口四周封闭的整体骨架。
第二,在安装梁钢筋之前,把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用垫木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纵向钢筋并绑扎,待梁钢筋安装完沉梁时,节点区骨架就与梁整体下落,且不会出现变形、开口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保证节点区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很好,使得节点区箍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根据设计原则,为保证“强柱弱梁”强节点的要求,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通常会比梁板高,而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两者的差距会更大。然而这样的话,就会给实际施工带来很大麻烦。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柱和梁板混凝土分两批集中浇筑,即节点区采取和梁板结构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浇筑。如果单独浇筑节点区,会存在因供应量少和与梁板分隔困难的问题,若同柱一起浇筑,会因节点区混凝土施工缝留置出现违背规范规定的问题,如与梁板同时浇筑存在节点“夹层”,存在质量隐患。
根据文献规定,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宜大于5MPa,如果超过时,梁柱节点区施工时应作专门处理,使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特别强调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与柱相同,不能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而文献规定,当柱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的设计强度时,应该对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等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节点混凝土的强度。两个规范都在保证强节点的设计原则。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为了方便施工,可以直接在梁端(柱边)设置垂直交界面,采用快易收口网,可避免在板内设置交界面,使施工难度降低;但为防止交界面出现施工冷缝,建议施工时节点区混凝土采用塔吊用漏斗浇筑,梁板混凝土则采用泵送,同时浇筑。
要保证核心区混凝土的强度,具体做法是在节点处增加纵向钢筋,设置型钢或矩形芯柱及增加箍筋予以补强。这种方法施工方便,质量容易保证,易被施工单位接受,但节点区轴压比增大,延性减小。
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护层厚度大小,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太大则构件表面易开裂。因此,《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1992)第3.5.8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BJ301-1988)第5.1.10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50204-2002)第5.5.2条均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柱允许偏差为5mm。
施工时须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但实际施工时很难做到。高层建筑中。由于柱箍筋直径较大,间距较密,肢数较多,加工难度较大。安装时内外箍筋很难做到完全重叠,只能部分外突部分内凹,外突箍筋使模板无法安装,为此施工单位总是有意识地将箍筋做小一点以便安装模板。但会造成柱纵筋保护层偏大,解决该问题有赖于提高现场加工精度。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往往会超过40mm)。井宇架梁节点也有同样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端箍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3cm(仅一向框架梁端需要);二是施工时以哪一向为主,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承能力减小(约5%),设计时是否考虑这种影响,另一方面构件表面容易开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4条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对此须在设计时就明确以哪一向为大,并对保护层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铺一层钢丝网以防表面开裂。
4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冬期施工的问题
冬期施工首先要编制冬期施工技术措施与方案。编制冬施技术措施与方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具体、适用,确保冬施质量。
做好室外气温与周围环境温度测量,以便及时掌握冬施的开始时间。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测温点,定时定点每昼夜测温不少于4次,求出平均温度并做好统计与记录。
量混凝土出罐、入模温度。每一工作班不少于4次。混凝土养护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在易于散热的部位设置测温孔(孔深宜为10cm~15cm,也可为墙厚的1/2或板厚的1/2),全部测温孔均应编号,并绘制测温孔布置图;测量混凝土温度时,温度计应采取措施与外界气温隔离,温度计留置在测温孔内的时间不应少于3min,在达到临界强度以前每2h测量一次,以后每6h测量一次,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从施工实践来看,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一般宜优先选用综合蓄热法,其施工简单,经济合理且易于保证质量。综合蓄热法即根据室外及周围环境温度掺加早强防冻剂,同时对混凝土及时进行保温覆盖,充分利用预加热量和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放出的水化热,防止热量过快损失,减缓混凝土的冷却速度,使混凝土在正常温度条件下达到预定的设计强度。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混凝土结构设计选择题(06年1月全国自学考试
哥哥你这不是作弊吗
要自己学到了的那才你自己的知识
别人告诉你没用的
多看看书以上问题都解决了
混凝土框架设计,内力组合的时候是不是不考虑竖向荷载对柱子产生的剪力?
内力组合。真正的意思是荷载效应的组合。按效应组合去理解吧。要考虑各种效应的组合。当然是考虑剪力了。
当荷载与效应成线性关系的时候,才有了荷载组合。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一. 确定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
1. 结构选型 是否选用框架结构应先进行比较。根据何广乾的模糊评判法,砼结构8~18层首选框剪结构,住宅、旅馆则首选剪力墙。对于不需要电梯的多层采用框架较多。 2. 平面布置 注意L,l,l’,B的关系。
3. 竖向布置 注意高宽比、最大高度(分A、B两大类,B类计算和构造有更严格的要求),力求规则,侧向刚度沿竖向均匀变化。
4. 三缝的设置 按规范要求设置,尽量做到免缝或三缝合一。
5. 基础选型 对于高层不宜选用独立基础。但根据国勤兄的经验,对于小高层当地基承载力标准值300kpa以上时可以考虑用独基。 6. 楼屋盖选型
高层最好选用现浇楼盖
1) 梁板式 最多的一种形式。有时门厅,会议厅可布置成井式楼盖,其平面长宽比不宜大于1.5,井式梁间距为2.5~3.3m,且周边梁的刚度强度应加强。采用扁梁高度宜为1/15~1/18跨度,宽度不超过柱宽50,最好不超过柱宽。
2) 密肋梁 方形柱网或接近方形,跨度大且梁高受限时常采用。肋梁间距1~1.5m,肋高为跨度的1/30~1/20,肋宽150~200mm。
3) 无梁楼盖 地震区不宜单独使用,如使用应注意可靠的抗震措施,如增加剪力墙或支撑。 4) 无粘结预应力现浇楼板 一般跨度大于6m,板厚减薄降低层高,在高层中应用有一定技术经济优势。在地震区应注意防止钢筋端头锚固失效。 5) 其他
二. 初步确定梁柱截面尺寸及材料强度等级
1. 柱截面初定 分抗震和非抗震两种情况。对于非抗震,按照轴心受压初定截面。对于抗震,Ac=N/(a*fc) N=B*F*Ge*n B=1.3(边柱),1.2(等跨中柱),1.25(不等跨中柱) Ge=12~15kN/m2 a为轴压比 fc为砼抗压强度设计值 F为每层从属面积 n为层数。框架柱上下截面高度不同时,每次缩小100~150为宜。为方便尺寸标注修改,边柱一般以墙中心线为轴线收缩,中柱两边收缩。柱截面与标号的变化宜错开。
2. 梁截面初定 梁高为跨度的1/8~1/14,梁宽通常为1/2~1/3梁高。其余见前述。对于宽扁梁首先应注意满足挠度要求,否则存在梁板协调变形的复杂内力分析问题。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框架梁宽不宜小于1/2柱宽,且不小于250mm。框架梁的截面中心线宜与柱中心线重合,当必须偏置时,同一平面内的梁柱中心线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的1/4。
3. 砼强度等级 一级现浇不低于C30,其余不低于C20。
三. 重力荷载计算
1. 屋面及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 分别计算各层 2. 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3. 梁柱墙门窗重力计算
4. 重力荷载代表值=自重标准值+可变荷载组合值+上下各半层墙柱等重量
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雪、屋面积灰为0.5,屋面活荷载不计,按实际考虑的各楼面活荷载为1。将各层代表值集中于各层楼面处。
四. 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计算梁柱线刚度,计算各层D值,判断是否规则框架。分别计算框架纵横两个方向。
五. 计算自振周期
T1=(0.6或0.7)X1.7Xsqrt(Ut)
Ut___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得的结构顶点位移。0.6或0.7为考虑填充墙的折减系数。对于带屋面局部突出的房屋,Ut应取主体结构顶点位移,而不是突出层位移。此时将突出层重力荷载折算到主体结构的顶层。 Ge=Gn+1(1+1.5h1/H)+G n+2(1+1.5(h1+h2)/H) 分别计算纵横框架。
六. 风荷载作用下弹性位移验算
对于框架结构应将所得的分布风荷载按静力等效的原则化为楼面处的集中荷载,以便于内力计算。由水平集中风荷载计算内力及位移(D值法),检查是否满足层间位移及顶点位移要求。如不满足,应返回修改梁柱截面尺寸强度等级。应分别计算纵横向框架内力位移。
七.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位移验算
40m以下采用底部剪力法等计算水平地震作用,T11.4Tg时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计算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作用下位移验算。检查是否满足弹性位移限制,如不满足应返回修改梁柱截面尺寸强度等级。D值法分别计算纵横向框架内力位移。
八.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活荷载不利布置。当活荷载与恒载之比不大于1时可按满布考虑,跨中弯矩乘1.1~1.2系数予以调整。常用弯矩分配法计算纵横向框架内力。对计算出的内力进行弯矩调幅。
九. 内力组合 60m及9度以下几种组合方式
1. 1.2恒+1.4活
2. 1.2恒+0.9*1.4(活+风) 3. 1.35恒+1.0活
4. 1.2恒+1.3地震水平力
通常 1.2恒+1.4风 不起控制作用
十. 竖向荷载作用下楼屋盖设计
十一. 梁柱截面配筋 节点构造 框架柱首先验算轴压比,剪跨比,如不满足要求应调整截
面和等级。柱端弯矩设计值的调整(梁柱节点,柱脚弯矩节点调整),以符合强柱弱梁;柱端剪力值调整以符合强剪弱弯;角柱地震作用效应调整以抗扭转引起角柱内力增大。梁抗弯截面设计取抗震和非抗震弯矩大值进行配筋。注意跨中弯矩不小于1/2(按简直梁计算的跨中弯矩)。梁的斜截面设计注意验算截面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十二. 基础设计
十三. 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7度区竖向不规则,3,4类场地考虑。7~9度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时的框架结构应进行薄弱层的抗震变形验算。其余见规程。12层以下有简化计算方法。如不满足变位角限值,应重新调整梁柱截面配筋。所谓竖向不规则即为下层刚度小于上层相邻的70%,承载力小于上层80%
从拿到建筑图到出图的步骤是怎样呢?发表于 2007-11-10 20:09:50 类别:土木工程从拿到建筑图到出图的步骤是怎样呢?
1 有了最初的条件图(往往还是很粗的,可能还只有标准层平面),首先好好看看建筑图,平面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和建筑协调,凭经验大致确定柱墙的布置(我们这里这个步骤主要还是总工做的,我们看试算结果再调整)。 2 根据建筑dwg图布置轴网,轴线尽量考虑好梁偏位(比如楼梯口用200梁,我轴线就退100;以后pkpm里输梁到出模板图就可以减少工作量)。轴网画好转到pkpm,柱梁我是习惯在pkpm里输。
3 接着开始试算,试算的目的就是大致确定柱墙布置,一些总的指标通过。所以不用非常细,比如输个标准层和屋面层就行了,柱梁偏位不用管。荷载也不必太精确,墙体材料要让建筑确定,查得容重,高度取(层高-400),至于外墙门窗按开洞大小估算下按0.7或0.8折算就行了,100内墙门窗洞就不折减了,一来稍微增加点安全系数,二来框架柱梁配筋主要还是受地震影响(高层风荷载影响也大)。然后根据试算出来的位移、周期、轴压比、配筋进行调整。 4 试算通过后,然后就要比较细的调整电算了。像柱梁的偏位,确定柱墙收几次截面相应增加标准层,小屋面建模,还有阳台梁高、外圈梁高等和建筑商量好。然后计算,看看总的指标是不是还是满足(一般变化不会太大),然后主要就要看配筋图调整柱、梁的截面。柱收完截面后要看看轴压比合不合适,配筋较大的再调整截面;梁要看看配筋率是否合适,过大的在满足建筑要求前提下加大截面减少配筋。调好电算就可以把柱墙反提给建筑。
5 电算调好接着就要开始画施工图了。调好模板后,我一般按板-柱-梁-楼梯、大样的顺序画。我觉得就算建筑再有调整,影响最小的就是板图了,有地下室的话底层柱墙也要优先画好。
板图:基本就是用pm设置好参数生成后修改修改,大小板相邻时大板的负筋一般把小板拉通,卫生间之类小板可以双向拉通,其他可以在说明里注明一些未注明的板厚、板筋、负筋长度之类的使图面干净些。
柱墙图:柱挺简单的,根据角筋、配筋、箍筋配就行了,注意有些柱要全长加密,像八度区的框架柱角柱、贴着窗边或柱截面高形成的短柱。墙么除了配筋值还要算算体积配箍率,不过做过几次不同标号、墙厚的以后就可以直接复制来用了。
梁图:编号的话看习惯了,主要是要让看图的容易看懂,方便查找。框架梁我们按轴号编,比如A轴有2段分别4跨,就编KLA1(4),KLA2(4);12轴有2段分别4跨,就编KL12-1(4),KL12-2(4)。次梁不多可以编张梁表,多的话按一个顺序编下来,比如从左到右再从上到下。支座筋虽然两边会不同,但一般都是拉通配一样的,一来施工方便,不会造成梁柱节点钢筋过密;二来你锚入柱内也还需要下弯长度,比拉通过去也省不了多少。pkpm生成的梁图问题很多的,我一般是拿来当个模板,根据配筋图重新配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的相关问题、请各位大侠帮忙、答案好还可以加分
1.B.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
2.B
3.A.混凝土规范8.1 裂缝控制验算
4.C.钢筋的代换在等强和等面代换上有区别,什么情况下用等面什么情况下等强代换,请看下面这段话(最重要的是安全,必须经过设计院同以):
①钢筋代换原则:构件配筋受强度控制时,按代换前后强度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构件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时,或同钢号钢筋之间的代换,按代换前后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钢筋。
②钢筋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不同种类钢筋代换,应按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进行;必要时应进行抗裂、裂缝宽度或挠度验算;代换后,钢筋间距、锚固长度、最小钢筋直径、根数等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对重要受力构件,不宜用HPB235级代换HRB335级钢筋;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与弯起钢筋应分别进行代换;偏心受力构件,应按受力(受拉或受压)分别代换;对有抗震要求的框架,不宜用强度等级高的钢筋代替设计中的钢筋;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未经冷拉的HPB235级钢筋制作,严禁以其他钢筋代换。
5.A.当混凝土均匀受压时,它在即将破坏之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应力即为其极限抗压强度简称抗压强度.在我国土建工程中一直采用立方体试块在压力机上加压到破坏时所测得的抗压强度作为检验混凝土强度的标准.为了排除不同的养护环境,实验条件和试块尺寸对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我国规范规定用边长15cm的标准立方体试块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天后在压力机上加压到破坏时所测得的最大平均压应力作为混凝土的立方强度.用相同混凝土制作截面尺寸相同但高度不同的试块测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实验表明试块的高宽比越大所测得的抗压强度越低.但高宽比超过3以后抗压强度的降低幅度就不大了.因为混凝土的破坏是与内部微裂缝发展密切相关的,只要能对混凝土的横向变形给以约束,使其内部微裂缝不能自由发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用不同的高宽比试块所做的各组试验中试块的自然表面都是与压力机上下两块承压钢板直接接触.承压钢板通过界面上的摩擦力对混凝土试块横向变形形成约束.离开承压钢板越远试块混凝土所受约束就越小.在立方体试块中由于试块高度较小,这种水平约束影响可一直达到试块高度的中部.正是由于这种水平约束的存在使立方体试块混凝土的强度有所提高.当试块高宽比增大后,上下两个端面上摩擦力约束影响已达不到试块高度的中部,使中部混凝土处在横向自由变形状态,而且高宽比越大中部横向自由变形区域也就越大,因此测得的强度就将逐步有所降低.
6.A.
7.A.
8.A.
9.C.第7.6.4条.对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其ζ值应符合0.6≤ζ≤1.7的要求,当ζ1.7时,取ζ=1.7。
10.B
11.A.第7.1.2条εcu--正截面的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当处于非均匀受压时,按公式(7.1.2-5)计算,如计算的εcu值大于0.0033,取为0.0033;当处于轴心受压时取为ε0;
12.B.
13.B.
14.A
15.A
16.B。与箍筋有关
17.B.剪力起到控制裂缝作用,对混凝土构件有利。
18.B
19.A
20.B.la=αfyd/ft(9.3.1-1)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其中可能有错误,望指正哈。
下列不属于混凝土框架设计时考虑的方面的问题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下列不属于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组成的有、下列不属于混凝土框架设计时考虑的方面的问题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