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下沉注浆修复工艺(注浆修复后的地面稳定性如何评估)
地面下沉注浆修复工艺是一种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通过在土壤中注入特定的化学浆液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这种工艺可以有效防止地面进一步下沉,并减少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建筑物损坏风险。,,评估注浆修复后的地面稳定性是确保工程安全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传统的评估方法包括现场测试、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等。现场测试可以直接观察地面的变化和结构响应,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模型试验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注浆过程,但成本较高且结果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情况。理论分析则依赖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地质数据,适用于大规模的地质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评估方法逐渐引入了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模拟注浆过程,预测地面的稳定性变化,并提供优化的施工方案。实时监测技术也使得对修复效果的评估更加及时和精确。
地面下沉注浆修复工艺
一、压力灌注浆类型
(一)压密注浆
- 这是用稠浆置换并压实土体的过程。将稠浆灌入地基,迫使注浆点附近的土体被压实,形成浆泡。随着浆液气泡的增加,灌浆压力也随之增加,从而产生更大的提升力。
(二)劈裂注浆
- 在解决软土地基时,浆液会克服地基中的初始应力,抵抗土体的抗拉强度,使土体沿垂直于主应力的平面或土体强度最弱的平面劈裂。这样,渗透灌浆无法灌注的部分土体可以顺利灌注,从而增加浆液的扩散范围。
(三)电化学灌浆
- 方法是将金属电极插入地基并施加直流电,通过电渗将浆液注入土中,或者将浆液注入电渗区,使浆液通过电渗均匀扩散,从而提高实际灌浆效果。
二、地面沉降注浆加固堵漏设计方案
(一)测量定位
- 确定注浆加固范围
- 测量沉井下沉深度、地下水位、土质类型,确定注浆加固范围,保证沉井外布置有不少于3排的注浆孔,其中注浆孔深度为从原地表至刃脚底,注浆深度为沉井刃脚底至地下水位顶,地下水位以上范围无需注浆。
- 确定注浆孔分布位置
- 注浆孔在沉井外沿环形成排分布,靠近沉井的第一排注浆孔距沉井外壁1.2 - 1.8m,相邻两排注浆孔的排距为0.8 - 1.2m,每排注浆孔之间相邻两注浆孔的间距为0.8 - 1.2m,使注浆孔整体呈梅花形布置。
(二)钻孔
- 钻孔采用潜孔钻机,钻进采用回转方式或冲击方式,钻孔位置及高程偏差不大于10cm;钻孔孔径为80 - 120mm(也有提到100mm的情况)。
(三)下管及封孔
- 下管
- 注浆管采用2mm厚、直径23 - 27mm(也有采用2mm厚?25铁管的情况)的铁管,注浆管下部2 - 4m高的管段上开有使浆液外流的溶洞,将注浆管下入注浆孔中并保持与注浆孔侧壁平行。
- 封孔
- 注浆管外侧的注浆孔上孔口处采用水泥浆封口;待钻孔封孔完成24小时后可进行注浆施工。
(四)注浆
- 注浆顺序
- 由远离沉井的外排注浆孔向靠近沉井的内排注浆孔的方向分配出多个序次孔,按照序次分别对各注浆管进行注浆,即采用隔孔分段跳注,由最外排注浆孔开始间隔跳跃向最内排注浆孔进行注浆。
- 注浆压力控制
- 将起始注浆压力控制在0.4 - 0.6mpa,注浆每升高1m相应的注浆压力增加0.02 - 0.05mpa。
- 判定孔隙是否充填满
- 通过加密注浆孔的注浆量判定孔隙是否充填满,即每个注浆孔在控制压力下注浆量小于0.10m3,可认为注浆孔已满,注浆孔内注浆满后立即用干水泥封堵注浆管的上端入口。
- 特殊情况处理
- 钻孔困难或注浆管不能下到孔底:在钻孔出现垮孔给成孔带来困难或导致注浆管不能顺利下到孔底时,可采用套管护壁先钻进后跟进套管。
- 浆液渗漏严重:当浆液从注浆孔孔壁渗漏严重时,向水泥浆中添加速凝剂,并采用分次注浆的方式处理。
- 浆液从注浆孔冒出地表:当出现浆液从该注浆孔内冒出地表情况时,采取限量注浆,控制单位吸浆量不超过20l/min - 30l/min;还可以采用间歇注浆的方法,即发现冒浆后停灌,待10 - 20左右复灌。
- 浆液从附近其他注浆孔冒出地表:当出现浆液从附近其他注浆孔冒出地表情况时,延长相邻两个序次孔施工时间的间隔,使前一序次孔浆液基本凝固或具有一定强度后,再开始后依序次钻孔;串浆孔若为待灌孔,采取同时并联注浆的方法处理,如串浆孔正在钻孔,则停钻封闭孔口,待注浆完后再恢复钻孔。
注浆修复后的地面稳定性如何评估?
注浆材料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注浆修复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注浆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