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思考题(《钢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
《钢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是一本介绍钢结构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的教材。书中涵盖了钢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分析方法、构件设计和连接方式等内容。,,在思考题部分,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关于钢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如何确定钢结构的截面尺寸、如何计算钢结构的承载能力、如何进行钢结构的应力分析和疲劳分析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钢结构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关于《钢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可能的思考题及相关解答:
一、钢材相关
(一)钢材性能
- 钢材的破坏形式
- 钢材有塑性破坏和脆性破坏两种形式。
- 塑性破坏特征: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名义应力达到屈服点后,构件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直到达到抗拉强度才断裂,断口呈纤维状,色泽发暗。
- 脆性破坏特征: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构件突然断裂,断口平齐,呈有光泽的晶粒状。这种破坏往往在应力低于屈服点时就发生,危险性较大。其影响因素包括有害化学元素(如硫、磷含量过高)、冶金缺陷、应力集中和低温等。防止脆性破坏需要合理设计(如避免应力集中)、正确制造和正确使用(如避免在低温环境下不合理使用钢材等)三者相互配合。
- 钢材有塑性破坏和脆性破坏两种形式。
- 建筑钢材的机械性能指标及其衡量方面
- 从拉伸试验得到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三个基本性能指标。
- 和是静力强度指标,是钢材开始进入塑性变形的强度指标,是钢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
- 是钢材在静荷载作用下塑性性能指标,表示钢材拉断时的应变能力。承重结构钢材都应保证这三个指标合格,对重要或需要冷加工的构件,其钢材尚应具有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冲击韧性是表示钢材在动力荷载作用下抵抗脆性断裂能力指标,对直接承受较大动力荷载的结构应提出相应冲击韧性要求。
- 从拉伸试验得到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三个基本性能指标。
- 应力集中相关
- 产生原因:钢材的几何形状突然改变(如构件上的孔洞、缺口、凹角等),导致应力线发生弯曲、变密,从而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 后果:使局部产生双向或三向受拉的应力状态,这种复杂应力状态会使钢材变脆,降低钢材的承载能力。
- 设计中的考虑: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如采用平缓过渡的形式(如在孔洞边缘设置倒角等)来尽量避免应力集中。
- 钢材机械性能按厚度或直径分组的原因:不同厚度或直径的钢材在轧制过程中受到的冷却速度等因素不同,导致其内部组织结构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其机械性能,所以要按厚度或直径进行分组来准确规定其性能指标。
(二)钢材化学成分
- 碳含量对钢材机械性能的影响及限制
- 碳含量增加,钢材的强度(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提高,但塑性、韧性和可焊性降低。在焊接结构等对塑性、韧性和可焊性要求较高的结构中,需要对碳含量加以限制,以防止钢材变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硫、磷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 硫:会使钢材产生热脆性,降低钢材的韧性和可焊性,在高温下容易使钢材开裂。
- 磷:会使钢材产生冷脆性,降低钢材的韧性,在低温环境下钢材容易发生脆性破坏。
二、轴心受压构件相关
(一)轴心受压稳定
- 影响轴心受压稳定极限承载力的初始缺陷及考虑方式
- 初始缺陷包括初弯曲、初偏心、残余应力等。在钢结构设计中,通过采用合适的稳定系数来考虑这些初始缺陷对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例如,根据构件的长细比、截面类型等因素确定稳定系数,进而计算稳定临界荷载。
- 局部稳定计算公式的推导准则:对于由钢板组成的轴心受压构件,其局部稳定计算公式是按板件屈曲准则进行推导得出的。例如,限制板件的宽厚比等,以确保板件在受压时不会过早发生局部屈曲,从而保证构件的整体稳定性能。
三、结构设计方法相关
- 影响结构作用效应和结构抗力的因素及随机性质
- 影响结构作用效应的因素:如荷载大小、荷载分布形式、结构的几何形状等。例如,不同的使用功能会导致结构上的荷载大小和分布不同,像住宅和工业厂房的楼面荷载分布就有很大差异。
- 影响结构抗力的因素:包括材料性能(如钢材的强度、塑性等)、构件尺寸、连接方式等。例如,钢材的强度存在一定的离散性,即使是同一批次生产的钢材,其实际强度也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些因素都具有随机性质,因为在实际工程中,很难精确地确定这些因素的具体数值,它们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差异、施工过程中的误差等。
- 结构可靠性、可靠度相关
- 结构可靠性定义:建筑结构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三方面的功能要求。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基准期为50年),在规定的条件下(正常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条件)完成上述三方面功能的能力,称为结构的可靠性。
- 结构可靠度定义: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结构的可靠度。结构的可靠度是对结构可靠性的定量描述,一般以失效概率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当小到一定程度即认为设计可靠。
- 可靠指标与失效概率及结构可靠性之间的关系:当结构功能函数的平均值增大或的标准差减小,均可使增大,越大失效概率就越小,说明结构越可靠。例如,对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中钢结构构件,安全等级属于二级,按延性破坏考虑时,可靠指标采用3.2。
- 结构的两类极限状态意义及设计表达式
- 两类极限状态意义
-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者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例如,柱子被压垮、梁发生断裂等情况。
-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如梁的变形过大影响使用功能,或者钢结构构件的锈蚀影响到结构的耐久性等。
- 设计表达式
-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对于基本组合,设计表达式为
- 两类极限状态意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