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植筋(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植筋部分主要介绍了在混凝土结构中进行后锚固时,如何正确使用植筋技术。该规程详细描述了植筋的基本概念、适用条件、施工工艺、材料要求以及质量检验标准等。植筋技术是一种将钢筋或螺栓通过化学胶粘剂与混凝土结合的技术,用于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胶粘剂的质量和施工环境的控制,以保证锚固效果和安全性。规程还提供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指导实际操作。《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植筋部分为建筑行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后锚固技术规范,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植筋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是指导和规范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标准。以下是关于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中植筋的相关信息。

规程编号和执行日期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的行业标准编号为JGJ145-2013,自2013年12月1日开始执行。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植筋(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钢结构桁架施工

强制性条文

规程中4.3.1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强制执行。这意味着没有经过技术鉴定或者设计许可的情况下,必须严格按照指定的后锚固连接的用途使用,且不能更换使用的环境,因为环境不同对植筋胶的耐久性也会有很大影响。

设计与施工流程

植筋的设计与施工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图纸:需要有设计出的经过审图中心审过的图纸。
  2. 材料准备:混凝土基底材料,植筋锚固的基材应为钢筋混凝土或者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规定的最小配筋率。
  3. 钢筋材料与直径:设计验算后满足荷载的要求即可,但需满足特定要求。
  4. 植筋孔径与深度:根据钢筋直径选择合适的孔径和深度,例如8mm的钢筋,植筋孔径为12mm,基准深度为100mm,悬挑板还需乘以1.5的修正系数。
  5. 植筋胶的选择: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后锚固连接植筋时应为A级植筋胶。
  6. 锚固深度和受拉承载力:单根植筋锚固的锚固深度设计值和受拉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特定规定。
  7. 施工样板与拉拔试验:施工第一个施工样板,应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植筋拉拔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大规模植筋施工。

施工操作要点

施工操作要点包括:

  1. 钻孔:根据弹出的钻孔位置,用冲击钻钻孔,孔深和孔径要严格控制。
  2. 清孔:清孔的目的是要吹清孔内粉尘,采用专用毛刷和吹风机配合进行。
  3. 注胶:根据产品说明书确定具体方法,使用手持式自动压力灌浆器进行注胶操作。
  4. 植筋:植筋应在注胶完成后立即进行,为保证胶体饱满,注胶完成后,将加工好的后植入钢筋植入端醮少许胶液,缓缓旋转插入植筋孔,并调整到规定位置。

注意事项

在植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后植入钢筋位置的定位:要符合设计构造要求确定,确定位置后要严格按要求进行弹线控制。
  2. 钻孔注意事项:要避免对结构主筋造成损伤,钻孔时要先轻钻定位,再用力垂直顶压冲击钻缓缓钻进。
  3. 清孔的重要性:孔内清理不干净或孔内潮湿均会对结构胶与混凝土的粘结产生不利影响,使其无法达到设计的粘结强度,影响拉结质量。
  4. 胶体配制:要计量准确,按施工段计算用量考虑损耗后配制,施工段的划分要考虑施工速度和植筋胶的凝结时间。
  5. 注胶量控制:要掌握注入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会造成浪费和污染,过少则孔内水注胶不饱满,易造成粘结强度不够。
  6. 钢筋处理:要防止有锈蚀和粘有杂质现象,施工前,要用丙酮溶液进行擦拭,确保不锈、干净,表面无杂质和油污。

以上就是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中植筋的相关信息。这些规程和技术要点对于确保植筋质量和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植筋技术在旧建筑加固中的应用

植筋胶的耐久性测试方法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植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