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集团科技创新历程回顾

包钢集团,作为中国重要的钢铁企业之一,其科技创新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自那时起,该集团便致力于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入21世纪后,包钢集团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在环保技术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包钢集团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在持续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包钢集团也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为集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包钢集团科技创新历程回顾

初创与发展

包钢集团自1954年建厂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在极端艰苦的建厂初期,包钢成功创造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多个“第一”,包括1965年的焦煤配比攻关重大进展、1966年使用国产1150毫米初轧机成功轧制出第一根钢坯、1971年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成功下线等。这些成就不仅打破了当时的技术封锁,也为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

稀土钢的研发与应用

包钢集团在稀土钢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早在1959年,包钢就自制生产了我国工业规模的第一个稀土产品——稀土硅铁合金,标志着中国稀土工业的发端。近年来,包钢进一步加大了稀土利用科技攻关力度,推进“稀土+”协同创新,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例如,北方稀土自主研发的“断热稀土玻璃涂层”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首批次新材料,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

高速钢轨的生产技术

包钢钢轨生产可追溯到1969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通过设备升级和技术改进,目前包钢可生产铁标、欧标和美标等多种标准的钢轨,硬度级别从260HB到400HB,基本涵盖了标准内所有钢轨。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包钢的产品竞争力,也为国家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

环保高性能稀土助剂的研发

包钢成功研发出兼具优异耐热、耐候、阻燃、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环保高性能系列稀土助剂关键技术,制定了我国首个环保PVC稀土复合热稳定剂行业标准,打破了国外高端助剂技术壁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立

包钢集团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拥有包括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4家院士工作站。这些平台的建立为包钢集团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

包钢集团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建立了面向国家、服务行业的多层级研发创新体系。公司拥有9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高端人才,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包钢集团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国家维护战略资源安全的重要依托,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两个稀土基地”的主力军,向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阔步迈进。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包钢集团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包钢集团稀土钢市场应用

包钢集团环保助剂出口情况

包钢集团科技创新人才引进

包钢集团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包钢集团科技创新历程回顾 结构工业钢结构设计 第1张包钢集团科技创新历程回顾 结构工业钢结构设计 第2张包钢集团科技创新历程回顾 结构工业钢结构设计 第3张包钢集团科技创新历程回顾 结构工业钢结构设计 第4张包钢集团科技创新历程回顾 结构工业钢结构设计 第5张

包钢集团:创新为翼 引领70载奋进路

包钢集团:创新为翼引领70载奋进路字体:小中大 70年的建设奋斗历程中,包钢始终坚持科技强企战略,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引领发展,积极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965年包钢焦煤配比攻关取得重大进展、1966年使用国产1150毫米初轧机成功轧制出第一根钢坯、1971年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成功"走下"生产线,打破了中国无法生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困境、1976年成功试轧出我国第一根每米60公斤重型稀土钢轨……在极端艰苦的建厂初期,包钢在塞北戈壁相继建成了高炉、焦炉、平炉以及矿选、钢轧、公辅等各种重点设备、生产系统,创造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多个"第一",多项产品填补国家空白。 20世纪90年代,包钢钢铁、稀土两大产业相继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进程进一步加快,从单纯的自主攻关步入"引进细化吸收再创新"的更高层次。 进入新发展阶段,包钢集团顺应时代大势和发展需求,充分释放结构调整效能,以高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智能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化赢得企业生存未来,实施"优质精品钢+系列稀土钢"战略,不断夯实产品核心竞争力,瞄准地区优势产业用钢,优化调整板、管、轨、线传统优势品种结构,实施战略产品培育计划,打造细分领域拳头产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结构调整。 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系统示范装置、首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用高强耐候抗震热轧H型钢、研发出口H400级过共析高强耐磨钢轨、量产380HB高强度热处理钢轨、发布具有"自修复"能力稀土锌铝镁镀层钢带……钢铁产品高端化、结构优化、生产质量指标提升方面取得的明显效果,打响了"包钢品牌",夯实了盈利能力。 "包钢钢轨生产可追溯到1969年生产了第一支钢轨,历经半个世纪,通过设备升级、技术改进、创新研发,目前包钢可生产铁标、欧标和美标等标准钢轨、硬度级别从260HB到400HB的钢轨,基本涵盖了标准内所有钢轨。 "包钢股份技术中心钢轨所所长薛虎东表示。 目前,包钢具备1750万吨铁、钢、材配套能力,涵盖12400个钢种和规格,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应用到青藏铁路、鸟巢、大兴机场、"中国天眼"、三峡工程、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铁路钢轨等国家重点项目。 为擦亮"稀土之都"这块金字招牌,包钢集团着力当好"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主力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聚力发展稀土新材料和应用产业,加大稀土利用科技攻关力度,推进"稀土+"协同创新,瞄准稀土终端应用新领域,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早在1959年,包钢就自制生产了我国工业规模的第一个稀土产品--稀土硅铁合金,中国稀土工业就此在包钢发端。 现阶段,包钢承担了约三分之二的国家稀土总量控制指标生产任务,稀土选矿、冶炼分离、金属产能产量全球第一,磁性、抛光材料产能均居世界首位,每年供应全国稀土原料产品60%以上、全球40%以上。 其中北方稀土自主研发的"断热稀土玻璃涂层"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首批次新材料,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可批量生产出满足闪烁晶体生长需求的晶体级无水稀土卤化物,实现高端稀土功能晶体材料国产化;"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节能降碳技术"入围各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原材料工业20大低碳技术",成为行业节能降碳领跑者;稀土院天津分院与中纺院天津纺科联合研发的"稀土光蓄热抗菌纤维制备及其面料关键技术开发"获得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绿色先锋奖,成为"稀土黑科技"进入纺织科学领域的新鲜力量,让稀土新材料走进百姓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包钢成功研发出兼具优异耐热、耐候、阻燃、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环保高性能系列稀土助剂关键技术,制定了我国首个环保PVC稀土复合热稳定剂行业标准,打破了国外高端助剂技术壁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包钢:辉煌70年】 金色包钢 锻造 大国重器 ——科技创新兴包钢...

70年的包钢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包钢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开创了我国生产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的先河;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全球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70年间,包钢在选矿、炼焦、炼钢技术攻关上取得巨大成功,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轻质合金、磁制冷等行业尖端领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坚持让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企业勇攀高峰,托举中国工业强国梦。 攻破三口一瘤世界性难题创造冶炼史奇迹 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包钢一号高炉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高炉,它的一举一动受到全国关注。 然而一号高炉投产不久后,就碰到了难题——风口大量损坏。 据统计,在开炉后的8个月里,风口累计损坏高达1700多个。 风口损坏造成高炉频频休风,出铁受到严重影响。 包钢钢铁生产的铁矿原料来自白云鄂博,而白云鄂博矿是世界罕见的多金属共生矿,就是这种多金属共生给高炉冶炼带来了三口一瘤的世界性难题——含氟矿石对风口、渣口、铁口损坏很大,而矿石中碱金属的影响,导致高炉结瘤严重。 其中2个风口,安装后使用了612个小时。 1978年,包钢科技人员带着9项科研成果登上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领奖台,包钢和其13个二级单位被同时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在此后的十几年,三口一瘤难题被彻底攻破,创造了冶炼史上的奇迹;凝絮选矿工艺攻关取得新突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稀土选矿用捕收剂H205问世,稀土选矿难题得以破解;以稀土、铌、钪、萤石、富钾板岩等资源综合回收为重点开展的白云鄂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包钢70年发展史中,技术能手灿若繁星,他们以自己的双手,拓荒了一座钢铁城市。 接力研发稀土钢锻造大国重器支柱性材料 高洁净稀土铁合金制备技术成了! 2017年12月1日,当清晨的第一缕光照进实验室和中试车间,耳畔是同伴们胜利的欢呼声,眼前是工业应用试验成功的火红钢坯,多少个深夜的坚守与煎熬,往事如电影画面般一帧帧回放,包头稀土研究院副院长刘玉宝感慨万千:西部包钢,千吨钢水,万米长坯。 望钢厂内外,一片繁忙;转炉电炉,相互轰鸣。 稀土钢是我国锻造大国重器必不可少的支柱性材料,在国之重器FAST射电望远镜观光桥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铁轨道等重要建筑设备设施中,都蕴含着稀土钢的神奇力量。 每吨钢中加入0.2公斤左右稀土,就可以提升钢铁材料的耐磨、耐腐蚀、耐候(即高温和低寒)和低温冲击等性能。 作为稀土钢先驱,早在上世纪50年代,包钢就已经开始探索稀土与钢铁的结合。 1958年9月1日,包钢成立有色金属厂筹备处,开展稀土试验工厂的筹建工作,采用硅热法制取稀土合金,并尝试在铸铁材料中添加稀土合金。 人民大会堂、葛洲坝水利枢纽、南京长江大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工程都有包钢稀土钢的身影。 上世纪80年代,包钢采用模铸吊棒工艺在钢中加入稀土合金。 近年来行业内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稀土钢研究热潮,稀土如何高效加入、以何种方式加入,成为稀土钢生产领域世界范围内的关键技术难点。 刘玉宝带领科研团队不断尝试,发现高洁净的稀土铁合金更容易加入到钢液中与钢液充分合金化,最终开发了适合稀土钢工业生产用的稀土铁合金产品及其制备技术,并制定了产品和分析检测方法行业和团体标准12项。 高洁净稀土铁合金制备技术成本低,合金杂质元素低,在钢中应用稀土收得率稳定,钢材性能得到大幅提升,比如在铸铁中加入高洁净稀土铁合金后,抗拉强度提高了40%以上、抗压能力提高了80%以上。 刘玉宝介绍。 这项技术经中国稀土学会和中国稀土行业协会联合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包钢稀土钢新材料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加速转化,形成板、管、轨、线4大产品系列、62个钢种、近300个牌号。 因为有稀土钢,我国也在全球率先制订稀土钢新标准,主持修制定了5项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团体标准、9项稀土钢产品企业标准,获得稀土钢方面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 从1954年包钢建厂开始,科研工作者、建设者们在没有任何外来技术参照的情况下,围绕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开发,独立自主完成了支撑稀土工业的基础研究,先后攻克了白云鄂博矿中稀土的选矿工艺流程、湿法提取工艺流程、火法冶炼工艺流程、稀土在钢铁等领域的应用等世界性难题。

包钢集团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壮大--经济?科技

本报呼和浩特10月13日电(记者陈沸宇、吴勇)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4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包钢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改革创新为引擎,走出 包钢集团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壮大 本报呼和浩特10月13日电(记者陈沸宇、吴勇)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4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包钢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改革创新为引擎,走出了一条钢铁兴国、稀土强国、资源报国的发展之路。 如今,包钢已形成以钢铁、稀土产业为主业,以资源及综合利用、物流、煤焦化工、节能环保、装备及生产生活服务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具备1750万吨铁、钢、材配套能力,拥有板、管、轨、线4条精品线的生产格局,可生产高速钢轨、石油套管、高档汽车钢、高强结构钢等高端产品。 在改革创新的路上不断求索,是包钢发展壮大的关键。 据了解,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 拥有包括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4家院士工作站,9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建立了面向国家、服务行业的多层级研发创新体系。 面向未来,包钢将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国家维护战略资源安全的重要依托,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两个稀土基地’的主力军,向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阔步迈进。 包钢集团负责人表示。 《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4日06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从 点土成金 到 稀引未来 包钢:以科技创新擦亮智造名片

建厂70年来,包钢在选矿、炼焦、炼钢技术攻关上取得巨大成功,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轻质合金、磁制冷等行业尖端领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一代代包钢人以科技创新推开事业发展之门,写就一部闪耀于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科技进步史。 科技创新的种子,从包钢投产的那一刻,就植入了这片蓬勃的热土。 1965年4月6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一项成果——包钢焦煤配比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引发钢铁行业巨大反响。 1978年,包钢科技人员携9项科研成果登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领奖台,博得满堂彩,包钢和旗下13个二级单位被同时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状,成为永恒的高光时刻。 20世纪90年代后,以钢铁、稀土两大产业相继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标志,包钢初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体系,包钢弱磁-强磁-浮选工艺流程获得冶金部科技成果特等奖,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稀土产业200多项科研成果和产品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国家863计划奖及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包钢入选首届中国科技名牌500强。 20世纪90年代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炼钢厂转炉生产线流程监控系统 进入新时代,包钢把创新和人才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4个,自治区级平台32个、院士工作站4个,与70余家院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同时着力培养企业内部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科技事业的春天。 包钢围绕四个面向,鏖战资源综合利用、迭代更新高端产品、自主研发智能装备,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服务产业升级的进程中,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包钢取得173项高显示度创新成果,96项实现转化运用,12项获重大科研奖项;9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白云鄂博资源、稀土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34项,累计主持发布且有效运行国家标准172项。 包钢率先建成工业互联网数据运营中心、非煤矿山云、智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项目,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白云鄂博铁矿落地全球首个大型运矿汽车无人驾驶,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智慧矿山建设行业领先;投用西北地区首个无人化智能仓库,首个四向车型智慧立体库,打造黑灯工厂、黑灯仓库工业景观,包钢通过持续深耕工业化+数智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植入智慧芯片。 施展科技魔法 2017年12月1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实验室和中试车间,耳畔响起胜利的欢呼声。 包头稀土研究院副院长刘玉宝感慨万千:西部包钢,千吨钢水,万米长坯。 望钢厂内外,一片繁忙;转炉电炉,相互轰鸣。 稀土钢是我国锻造大国重器必不可少的支柱性材料,在国之重器FAST射电望远镜观光桥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铁轨道等重要建筑设备设施中,都蕴含着稀土钢的神奇力量。 而正是包钢研发的稀土钢产品,一举打破了国外对优质特种钢产品的长期垄断。 包钢开发的铌稀土合金钢轨 每吨钢中加入0.2公斤左右稀土,就可以提升钢铁材料的耐磨、耐腐蚀、耐候(即高温和低寒)和低温冲击等性能。 作为稀土钢的先驱,早在20世纪50年代,包钢就已经开始探索稀土与钢铁的结合。 1958年9月1日,包钢成立有色金属厂筹备处,开展稀土试验工厂的筹建工作,采用硅热法制取稀土合金,并尝试在铸铁材料中添加稀土合金。 1976年,包钢轨梁厂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路专业设计院的支持下成功试轧出我国第一根每米60公斤重型稀土钢轨,奠定了包钢稀土钢产品研发的技术优势,开启了稀土钢系列产品的纪元。 人民大会堂、葛洲坝水利枢纽、南京长江大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工程都有包钢稀土钢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包钢采用模铸吊棒工艺在钢中加入稀土合金。 90年代末期,连铸工艺代替模铸+初轧工序成为包钢炼钢工艺的主流,稀土钢生产新工艺初具模型。 近年来行业内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稀土钢研究热潮,稀土如何高效加入、以何种方式加入,成为稀土钢生产领域世界范围内的关键技术难点。 刘玉宝带领科研团队不断尝试,发现高洁净的稀土铁合金更容易加入到钢液中与钢液充分合金化,最终开发了适合稀土钢工业生产用的稀土铁合金产品及其制备技术,并制定了产品和分析检测方法行业和团体标准12项。 如今,包钢稀土钢新材料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加速转化,形成板、管、轨、线4大产品系列、62个钢种、近300个牌号。 不久前,包钢稀土钢产品线好消息频传,1180兆帕级别冷轧双相钢试制成功,实现超高强钢产品新突破;赢得中国供乌兹别克斯坦首笔钢轨订单,首次自主开展钢轨装载试验;稀土桥梁钢低温冲击性能提高20%以上,得到高寒地区用户高度认可;热轧耐腐蚀钢,应用于箱体制造领域,实现了稀土耐蚀领域的产品拓展。

包钢集团打造科技创新"塔尖重器"

注册免费邮箱注册VIP邮箱(特权邮箱,付费) 9.9专区 一卡通购买 今年以来,包钢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政策加码吸引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顶尖学术权威机构院士及团队来包头市创新创业,打造科技创新的"塔尖重器"。 目前,包钢集团共建立矿物加工、冶金工程、白云鄂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3家院士工作站,加强科研合作,累计拨付科研经费共计1亿元左右,助力科技突围。 在包钢集团冶金工程姜涛院士工作站,"包钢球团生产整体优化及高配比球团炉料冶炼性能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最近取得重大进展。 包钢股份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付国伟告诉记者,球团相当于高炉的"口粮",球团抗压强度是影响高炉生产质量指标的重要因素,该项目针对白云鄂博铁精矿难焙烧制约碱性球团抗压强度及工艺顺行等难题,提出加强原料预处理、增加高压辊磨等技术措施,使今年生产的碱性球团抗压强度由2100N/P提高到2400N/P,球团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姜涛院士是国内烧结球团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长期致力于矿产资源精加工与提取冶金研究。 2023年包钢集团建立冶金工程院士工作站,当年"氧化球团用煤基粘结剂的开发与应用""白云鄂博钪资源高效分离与回收新技术"等5个课题相继立项并取得突破成果。 "院士团队帮助我们在球团工序去做热工诊断,找出我们能耗高的原因,然后在生产线上付诸实践应用,对于推动我们企业低碳排放、绿色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包钢技术中心炼铁研究所所长李玉柱表示。 2023年,冶金工程院士工作站先后享受到自治区下发的资金支持共计90万元,同时包钢集团配套3000多万元合作经费,让团队创新有了源头活水,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突飞猛进。

包钢70年:创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多个 第一

中新网包头10月15日电(记者李爱平)15日,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包钢)面向未来战略发展研讨暨成立70周年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 记者从大会上获悉,走过70年的包钢,创造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多个第一。 作为新中国一五计划确定的三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包钢曾攻克了白云鄂博矿特殊选...。 包钢70年:创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多个第一 作为新中国一五计划确定的三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包钢曾攻克了白云鄂博矿特殊选冶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和三口一瘤顽症,生产出我国第一支每米60公斤重轨、第一支大口径无缝钢管、第一支轻型薄壁大型工字钢等产品。 过去70年,包钢资产规模由国家最初投资的24亿元滚动发展到今天的21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从建厂初期的8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千亿元以上;钢产量从建厂初期的数万吨起步,目前稳定保持在1500万吨水平;产业结构从投产初期的单一钢铁产业,到如今形成钢铁、稀土双主业,资源及综合利用、物流、煤焦化工、节能环保、装备及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包钢集团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剪断了千里草原手无寸铁的历史。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提出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号召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支援包钢建设。 全国22个省区市55个城市727个单位紧急动员,人员物资源源不断支援包钢。 齐心协力建包钢 和 三千孤儿入内蒙 的感人故事在包钢交汇,对口帮扶民族地区实现精准脱贫,先后有27个民族的职工在包钢工作生活、交往交流交融,包钢5次获得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称号。 (完)。

包钢:国之重器的创新之旅 | 寻找新质生产力标杆

包钢,是新中国孕育钢铁工业的摇篮。 齐心协力建包钢已经成为一段红色历史佳话。 11月7日下午,不一样的内蒙古主题宣介活动暨全国经济媒体内蒙古行采访团踏上了包钢这片神奇的土地,一起探寻她神秘而辉煌的历史,寻访那些交织在岁月里的稀土产业发展故事。 采访团走进包钢 采访团一走进稀土钢板材厂车间,阵阵热浪就扑面而来。 1000多摄氏度高温的钢坯在热轧机器上奏着工业生产的激昂乐章,最终变为1.2毫米厚的钢板。 稀土钢板材的生产是一门融合了高科技与精湛工艺的艺术。 稀土元素的加入,赋予了钢板强度高、精度高、表面质量好的独特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能源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先进的冷轧设备以极高的精度对稀土钢板的厚度、平整度、表面质量等进行精细的调整,各类汽车外板、内覆盖件、车身结构件等汽车全系列钢材成为长安、、东风、一汽等汽车企业的宠儿。 稀土钢是我国锻造大国重器必不可少的支柱性材料,在国之重器FAST射电望远镜观光桥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铁轨道等重要建筑设备设施中,都蕴含着稀土钢的神奇力量。 正是包钢研发的稀土钢产品,一举打破了国外对优质特种钢产品的长期垄断,在全球率先制订稀土钢新标准。 经过几年发展,稀土钢品牌价值已达208.37亿元,跻身中国品牌价值500强。 稀土钢只是包钢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包钢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开创了我国生产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的先河;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 全球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包钢稀土冷轧板厂 今天的包钢,稀土冶炼分离产能、磁性材料产能、抛光材料产能全球第一,每年供应全球40%以上的稀土原材料产品,努力当好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主力军;投入强度超过5%,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覆盖体制机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项目攻关、成果转化的现代化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正在努力成为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包钢参与研发的一项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包钢参与研发的一项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项科技成果创新采用高旋气固分离器急冷换热器取代原有的降温除尘方式,实现了转炉煤气显热资源全回收。 包钢参与研发的一项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新华网内蒙古频道正文 包钢参与研发的一项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分享到:包钢参与研发的一项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获悉,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科海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的一项科技成果——转炉煤气全干法显热回收绿色低碳新技术与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由中国金属学会组织的该科技成果评价会上,专家通过现场考察、审阅资料、质询评议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全面审定。 据悉,该项科技成果创新采用高旋气固分离器急冷换热器取代原有的降温除尘方式,实现了转炉煤气显热资源全回收。 转炉显热,指的是转炉炼钢过程中,?转炉煤气在汽化冷却烟道释放的热量,?如果采用传统工艺对转炉煤气降温,?会导致余热资源完全浪费。 该项科技成果中,高旋气固分离器与内流自清灰式急冷换热器,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转炉煤气显热全干法回收,攻克了目前800—900℃的转炉煤气显热无法回收的技术难题。 目前,该项科技成果已在包钢集团6号转炉实现工业化应用,连续稳定运行时间超过1年,吨钢节约标煤7.582kg,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记者杨威)。

包钢集团:科技浪潮澎湃奔涌创新强企乘风破浪

包钢集团:科技浪潮澎湃奔涌创新强企乘风破浪 不久前,包钢集团成立科技创新部、创新研究院,对包头稀土研究院提级管理。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包钢集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优化科研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改善科创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将科技创新作为公司机构改革的焦点,正是体现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 近年来,公司不断调整优化科研院所相关管理权限,持续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确立以效益、创新转化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不同类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统筹推进包钢科研系统协同、揭榜挂帅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作为科改示范企业,包头稀土研究院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实施经营层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强化党组织建设,将改革效能更好的转化为科技创新改革效能,现代科技型企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激励效果初步显现,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凸显,科技成果孵化能力和转移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2021年、2022年科改示范企业评估中稀土院先后获评优秀标杆,是自治区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国家组织实施改革示范工程评估中的最好成绩。 包头稀土研究院充分发挥科改示范企业作用的同时,包钢集团推荐矿研院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扩围企业,在6家科研院所深化实施科改示范行动。 科技人员拥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科研院所拥有更大的人事自主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统计数字显示,2019至2022年4年间,包钢集团年研发投入从19.74亿元递增至45.5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25%提高至3.93%。 累计申报专利2506件,其中发明专利1294件。 截至2022年底,包钢集团拥有专利2041件,其中发明专利467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2家,研发投入强度居自治区区属国有企业之首。 2023年4月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矿床的时空演化和资源量在包钢集团启动。 该项目是产学研共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新标杆和生动实践,将把白云鄂博矿床成矿机理及稀土、铌资源量估算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上更高水平。 这是包钢集团亮出科技创新利器,瞄准发展核心开展技术攻坚,取得的又一个新成果。 在已有余永富院士工作站基础上,成立李献华院士工作站,致力于解决公司白云鄂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技术难题;成立姜涛院士工作站,针对烧结、球团、铌、钪、富钾板岩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 包钢集团充分依托院士工作站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挖掘发展新优势。 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矿床的时空演化和资源量就是李献华院士工作站获批的首个国家级项目。 近年来,包钢集团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设,设立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实现稀土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目标;引导产学研合作,先后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高层次科研及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团队、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3家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白云鄂博超细极难选萤石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获冶金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混合稀土精矿酸碱浆化分解工艺关键技术开发》获稀土科学技术一等奖,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节能降碳技术入选原材料工业20大低碳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包钢集团坚定信念、凝聚合力,瞄准发展核心技术攻坚。 2022年4月,行业首家批量生产高强耐候抗震热轧H型钢;2023年1月,稀土聚烯烃线缆材料用稀土复合阻燃剂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2023年6月,成功研发生产BT620QL6低温止裂钢板;2023年8月,包钢稀土钢家族新成员、包钢在新能源领域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稀土锌铝镁镀层产品发布,目前已销售近10万吨……包钢集团加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稀土钢系列产品和稀土功能材料研发,以攻克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成果产业化转化为首要任务,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包钢集团用科技创新打造行业新标杆

包钢集团用科技创新打造行业新标杆 8月16日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如期开幕,汇聚各方资源,科技创新为加快建设两个稀土基地和世界稀土之都提供了全方位智力支持。 在建设两个稀土基地的目标任务中,包钢集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力抓好稀土新材料产业链延伸,加快推动稀土应用产业向高端和前沿领域拓展,以实绩实效更好承担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包钢集团建立起了面向国家、服务行业的多层级研发创新体系,有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3家院士工作站,42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3%;钢铁、稀土产业两大支柱产业具备强大的创新实力。 包钢集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应用创新,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加大产品和技术创新力度,科技创新实践焕发出勃勃生机。 创新先进工艺应用为稀土冶炼水平注入新动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包头稀土研究院于1960年筹建,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挂牌成立,1992年并入包头钢铁稀土公司(现包钢集团)。 多年来,包头稀土研究院立足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科技人才选、用、育、留上不断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构建起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系统工程,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业研发团队。 近年来,1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共培养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全国科技优秀工作者1人,自治区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11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2个,新世纪321人才11人。 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创新研发队伍,同样为包钢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包钢集团首席技能大师、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的张文斌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技术改进项目的动人事迹正是包钢人彰显国企员工担当的一个缩影。 2019年,张文斌团队试验开发的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研发成功。 该项目填补了碳酸稀土工业化生产连续沉淀领域的空白,推动了湿法冶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带动中国稀土行业智能化生产迈上新台阶。 其创新新工艺在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淄博灵芝、甘肃稀土等厂家成功应用后,设备生产能力提高43%,电耗降低29%,二氧化碳减排80%。 该项目荣膺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一等奖,张文斌荣登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讲台,捧回用智慧与心血、时间与坚韧锻造而成的崇高荣誉。 包钢集团科学构建职工立足岗位全员创新、依托班组团队创新、职工创新工作室引领创新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体系,实现了职工个人价值与企业改革发展的紧密融合,极大促进了职工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广大职工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成为一支助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创新产学研合作撬动新型项目开发取得新突破 从挖土卖土到点土成金、从世界级储量到世界级产业,包钢集团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促使稀土产业创新研发迈出加速度。 多层次建设创新平台,全方位强化产学研合作,人才系统培养、盯住培养、精准培养,构建了源头培养—良驹计划—骏马计划—千里马计划4个全流程培养人才队伍模式,通过不断合作引进院士专家等高层次科研及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使得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果大幅跃升。 从实验攻关到硕果盈枝,从规模壮大到产业延伸,包头稀土研究院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稀土研发机构,承担着各级各类项目2300余项,先后获得包括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奖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00余项,国际国内授权专利300余项,在稀土选矿、稀土冶金、环境保护、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前沿成果。 包头稀土产业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不可比拟的产业优势,还有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的特有优势。 包头稀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志强说。 在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两个稀土基地的进程中,通过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创新科研平台,适时引进中科院院士进入包钢,开展交流、指导、创新,形成了完备的稀土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体系,对标国家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框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强化包钢集团进一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事项的能力,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不久前,由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携手推进新型稀土功能医用产品研发,成为产学研共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包钢集团科技创新历程回顾 结构工业钢结构设计 第6张
包钢集团逆市增长:70后女掌门引领战略转型与科技创新

包钢集团逆市增长:70后女掌门引领战略转型与科技创新 在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严峻市场压力的背景下,一位70后女掌门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带领包钢集团在2023年的钢铁寒冬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她就是包钢集团的董事长孟繁英。 包钢集团近年来保持稳健发展,连续三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千亿。 2021年,集团合并营业收入达到1280亿元,合并利润总额预计实现102.66亿元。 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利润总额48亿元。 2023年,孟繁英上任后,包钢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利润总额53亿元,上缴税费109.77亿元,业绩亮眼。 在“钢铁寒冬”的2023年,包钢集团稳中向好,进中提质。 2023年,包钢集团销售品种钢占比超50%,500公里范围内钢材销量同比增加30%。 新能源、现代装备等用钢销量同比增加15%以上,风电钢产销量首次突破百万吨。 2023年,包钢集团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 钢铁、稀土两大主业更加突出,稀土产业在国家稀土产业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2023年,包钢集团重点发力科技创新,全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8%。 同时,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资源及综合利用产业,打造行业独有的竞争优势和效益优势。 2023年,孟繁英带队到山东重工集团、山东钢铁(600022)集团等开展对标学习交流活动,学习成功经验。 2024年3月10日,孟繁英表示,包钢集团将加快突破制造领域和关键战略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2024年,包钢集团将持续推动改革再加力,确保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70%的主体任务。 近期,包钢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外战略合作不断。 2024年3月份,包钢股份(600010)成功批量生产美标325HB等级高强热轧出口钢轨,实现国内首发。 2024年3月,包钢集团与长沙矿冶院、三峡陆上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围绕资源开发、新能源发展、液压产品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层合作。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行业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截至2023年8月底,资产总额达2193亿元,在册职工5.7万人。

降碳减污提质效——包钢集团绿色发展纪实

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厂区,记者看到,整洁明亮的厂房、纵横交错的管道以及错落矗立的高炉在绿荫环绕下有种不同的美。 老包钢人说,从建厂时的茫茫戈壁到如今的半边厂房半边绿,离不开包钢集团坚持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全面转型之路,更离不开根植于企业的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钢集团将环境保护放在企业优先发展位置,加强在绿电应用、绿色工艺研发、绿色产品等方面的深度探索,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企业各产业、各环节。 包钢集团是钢铁行业首家实现高炉全干法除尘的企业,是率先建设全国示范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的企业,且稀土钢轨等多个稀土新材料产品已列入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名单。 包钢集团控股子公司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包钢股份)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网的超低排放改造公示内容显示,改造完成后,包钢股份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较2019年改造前,二氧化硫下降56.99%,氮氧化物下降50.83%,颗粒物下降30.29%……包钢集团在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为了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包钢集团引进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排放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2020年以来,包钢集团投资近100亿元,实施了124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克服了建设年代久远、场地狭隘、部分工艺无借鉴先例等诸多困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企业。 包钢集团推进实施的总排废水综合整治(提盐)和总排废水提质改造(除氟)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3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吨钢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54.99%、78.80%;总排出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全盐量等指标稳定达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工程入河的限值要求。 近年来,包钢集团按照分水分治、源头治理的原则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投资10多亿元实施烧结脱硫废水近零排放、酚氰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生化废水系统提标升级和总排废水综合整治等10余个重大水污染治理项目,治理后,平均排放量从2019年的每小时2000立方米左右降低至目前的每小时不足100立方米。 包钢集团还在节能技改和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下功夫,实施了焦炉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回收利用、烧结机环冷及大烟道余热回收利用、转炉显热回收、轧钢加热炉智能燃烧等20余项节能项目,每年可节约等价值标准煤约40万吨。 针对炼钢厂限制类装备,集团进行了产能置换。 目前,炼钢厂已有2座80吨限制类转炉退出生产,预计年底前3座80吨转炉将全部退出生产。 包钢股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梁志刚说。 科技赋能 前不久,包钢集团控股子公司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该项目副总指挥李虎平介绍,项目对落后生产线进行产能置换,生产线工艺技术、装备、环保、生产能力均实现行业领先,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切换产品型号,满足了下游企业对各类原料产品的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打造出一个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稀土原材料生产企业。 北方稀土将继续加快项目一期配套工程的收尾工作,进一步优化设备和工艺,确保生产线高效顺畅运行、早日达产。 近年来,北方稀土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在顶层设计、科技研发、项目实施等方面持续发力。 北方稀土董事会秘书吴永钢告诉记者:稀土能为减少碳排放提供更多选择,我们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将它转化成真正的新质生产力。 另外,包钢集团与瀜矿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内蒙古包瀜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该公司主要从事碳化法钢渣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运用先进技术将工业废气二氧化碳与钢渣进行化学反应,最终形成负碳(高纯)碳酸钙填料、固碳微粉等产品。 经检测相关指标已达到预期效果。 包瀜公司负碳(高纯)碳酸钙填料可作为加填料应用于PVC行业,且达到工业测试水平。 包瀜公司董事长许晨阳表示,公司将完成减碳量认定工作,并依据产品负碳属性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高端市场。 包钢集团充分发挥产学研用优势,深度融合先进技术,先后投资5亿元以上建设碳化法钢渣综合利用示范产业化项目、烧结烟气脱硫产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等5项固废利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升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水平。 同时,包钢集团还投资5800万元对危废焚烧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截至目前,包钢集团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并建立起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4家院士工作站,9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多人获评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建立起多层级研发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

包钢集团科技创新历程回顾 结构工业钢结构设计 第7张
包钢(集团)公司表彰首届 包钢英才 和优秀创新成果

包钢(集团)公司表彰首届包钢英才和优秀创新成果-受到表彰的包钢英才工程领军人才、包钢股份巴润分公司总工程师崔凤说,获得这样的荣誉十分兴奋,真切感受到包钢集团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视。 包钢(集团)公司表彰首届包钢英才和优秀创新成果-新华网内蒙古频道正文 包钢(集团)公司表彰首届包钢英才和优秀创新成果 分享到:包钢(集团)公司表彰首届包钢英才和优秀创新成果 近日,包钢(集团)公司召开2023年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会议,隆重表彰近年来包钢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和技术领域涌现出的专业人才,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为突围打样、重振雄风、做强包钢注入核心驱动力。 首届包钢英才表彰中,授予25人首届包钢英才工程领军人才、43人首届包钢英才工程高端人才、80人首届包钢英才工程中青年技术骨干人才、3个团队首届包钢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首次开展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认定,评定首席技师9名、特级技师29名;对65项公司内部科技成果奖和24项自治区级、行业级科技成果奖项目人员予以表彰。 包钢69年的发展历史,创造了钢铁、稀土等行业的多项第一,获得了国家、自治区及行业多项科技进步奖项、荣誉和奖励,为国家乃至世界钢铁、稀土等行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集聚了一大批在国家和行业有较大影响的科学家、领军人才、行业专家、技能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人才对包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据统计,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包钢科研项目立项392项,累计授权专利767项,研发投入78.43亿元、投入强度达到4.3%。 稀土院获评国家科改示范标杆企业,矿研院成功列入国家科改示范企业,12家所属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认定或复评。 完成了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创建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并实现实质化运营,引进续签了3个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地科院、北京科技大学等4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 仅一年半时间,累计引才1790人以上。 包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繁英表示,未来包钢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体制机制创新攻坚战和人才创新引领攻坚战,加快形成一批卓越的科技新成果、一批顶尖的领军人才及团队,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的策源地、人才培育的新高地,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建设两个稀土基地当好主力军。 受到表彰的包钢英才工程领军人才、包钢股份巴润分公司总工程师崔凤说,获得这样的荣誉十分兴奋,真切感受到包钢集团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视。 我将倍加珍惜公司的厚爱,继承老一辈包钢人的优秀品质,讲情怀、讲担当、讲事业,带领科技人员在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包宣)。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