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设计如何避免结构刚度突变(加固设计对自振特性影响)
在加固设计中,结构刚度突变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它可能影响结构的自振特性,为了确保加固后的结构仍然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需要对结构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分析。,在进行加固设计时,应确保新增加的构件或材料与原有结构相适应,以避免刚度突变,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尺寸来实现,以确保新构件与原有结构之间的连接能够有效地传递力和力矩。,应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和局部性,这意味着在加固设计过程中,应将整体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确保新构件不会对整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也要注意到局部结构的特殊性,例如梁、柱等,这些部分的刚度变化可能会对整个结构产生影响。,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模拟和预测加固后的结构动态响应,这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振动台试验或其他相关技术来实现,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评估加固后的结构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并确保其在预期的使用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
一、遵循规范要求控制刚度比
- 框架结构
- 抗规和高规对框架结构刚度比要求一致,即本层刚度应不小于上层的70%及上三层平均值80%的比值。在设计中需按此标准计算和控制各层刚度,避免出现本层刚度突然低于规范要求的情况。若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按照从严控制原则,如PKPM软件会取1.25的楼层剪力放大系数,这就要求在加固设计时提前考虑,避免出现需要如此大系数调整的情况,确保刚度渐变。
- 非框架结构
- 抗规计算与要求:按照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计算刚度比,要求本层刚度不小于上层的70%及上三层平均值80%的比值。加固设计时需依据此计算方法对结构各层进行评估,保证刚度的平稳过渡,避免加固后某层刚度突变。
- 高规计算与要求:按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计算刚度比并考虑层高不同的影响,限值按照90%、110%或150%控制。特别是对于底部嵌固端的判断,如在SATWE程序中,嵌固端所在层号为1时才会出现1.5的限值(对于非框架结构底部嵌固层150%的控制),否则按照0.9或1.1判断。对于带地下室结构,地下室顶板嵌固时(嵌固端所在层号为地下室层数 + 1),±0位置按0.9或1.1判断。加固过程中要依据这些规定,保证加固后的结构刚度在不同层之间合理变化,避免突变。
二、从结构体系角度考虑
- 均匀加固构件
- 在加固设计时,对结构构件的加固应尽量均匀分布。例如,若只对局部少量构件进行过度加固,可能会导致这些构件刚度突然增大,改变结构刚度分布。应从整体结构体系出发,根据各构件的实际受力和刚度情况,制定合理的加固方案,使加固后的构件刚度均匀变化,确保结构整体刚度不会出现突变。
- 保持竖向受力构件连续性
- 抗震加固设计时要保证竖向受力构件连续,这有助于维持结构刚度在竖向的平稳过渡。如果竖向受力构件在加固过程中出现中断或连接不合理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刚度传递的不顺畅,进而引发刚度突变。比如在对柱子加固时,要确保加固措施不会破坏柱子与上下结构构件的连接关系,保证力的有效传递,从而避免刚度突变的产生。
三、考虑加固对自振特性的影响
- 避免地震作用下的不利影响
- 加固后结构自振特性会改变,可能引起地震作用加大。在加固设计时,要考虑这种变化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如果加固方案导致结构自振周期发生较大改变,可能会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刚度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引发刚度突变。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加固设计,如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和方法,使加固后的结构自振特性变化处于合理范围,避免因地震作用变化而导致刚度突变。
- 减少扭转效应
- 在加固设计中,增设构件或加强原有构件时,要考虑减少整个结构扭转效应的可能性。因为结构扭转会使结构不同部位受力不均,进而影响刚度分布。如果加固措施不当,可能会加剧扭转效应,导致部分区域刚度突变。应通过合理布置加固构件的位置和数量等方式,减小结构扭转效应,保证结构刚度的均匀性。
四、合理选择加固方法和材料
- 加固方法的适应性
- 不同的加固方法对结构刚度的影响不同。例如增大截面加固法会较大幅度增加构件的刚度;而粘贴纤维复合加固法对构件刚度的增加相对较缓和。在加固设计时,要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如结构的受力状态、已有损伤程度等,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避免因加固方法选择不当造成刚度突变。
- 材料特性的影响
- 加固材料的特性也会影响结构刚度。比如某些高强度加固材料可能会使加固后的构件刚度提升过快,导致与周边构件刚度不协调。在选择加固材料时,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弹性模量、强度等特性,确保加固后的结构刚度能够平稳过渡,避免出现突变情况。
框架结构刚度比控制要点
非框架结构加固设计技巧
抗震加固中竖向构件处理
加固设计对自振特性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