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图)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8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以及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今年来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我国连续发生了几起重大的工程质量事故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引起了全国上下极大的关注。有框架结构柱加固工程的特点,根据几十年来建筑物加固的实践经验,当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加固方法有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以及粘贴碳纤维加固法等。预应力加固法即用预应力型钢撑杆对框架结构柱进行加固的方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以及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大截面框架柱加固方法及案例分?

1引言

工程质量是关系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今年来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我国连续发生了几起重大的工程质量事故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引起了全国上下极大的关注。1996年10月。建设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工作会议,对工程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关注工程质量综合治理的措施。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当前应用最多的结构型式,若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要求,且经过建筑物可靠性鉴定为c级或d级的,必须进行补强加固处理[1]。

柱是建筑结构中的基本受力构件之一,气承载力的大小对结构的俺去昂适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柱是压弯构件,受很大的轴力,这种受力状态决定了柱的延性较小,而作为结构的主要承载部分,柱子破坏将引起严重后果,不易修复甚至引起结构倒塌。为此,在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中,要控制梁柱的相对强度,使塑性铰先在梁端出现,尽量避免或减少柱子中的塑性铰【2】。国内历次大地震中,有钢筋混凝土柱失效造成的震害是很多的。我国也是个多地震国家,许多地区都处在地震区,在这些地区中,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加固,一级对震损结构的修补常常是结构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在抗震设计和加固中,尤其要求对钢筋混凝土柱这一主要承重构件进行局部加强,使其满足有关承载力和延性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加固措施。今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建筑的兴起,大截面柱应用越来越多,本文结合钢筋混凝土大截面柱加固的工程实例,将其较为常用的加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这种构件加固及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3】。

2框架柱加固的特点及常用方法

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了结构的加固处理,及时年来,国内许多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工程实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90年代初我国即颁布了《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5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9),总结了我国成熟的加固技术,适用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构、构件的补强加固处理,对推动加固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而无论从工厂应用还是从接结构理论上来看,柱的加固,近年来尤其是框架结构柱的加固,都是结构加固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造成钢筋混凝土柱承载力不够的原因大致有设计错误,施工粗糙,使用不当,变更用途径和遭遇自然灾害等。框架结构柱加固与新建工程框架结构的设计不尽相同,主要针对已建的工程,受客观条件所约束,针对具体现存条件进行加固设计与施工。往往是在不停产或尽量少停产的条件下施工,要求施工速度快、工期短。且施工现场狭窄、拥挤,常受生产设备、管道和原有结构的制约,大型施工机械难以发挥作用,还往往对原有的和相邻的结构、构件有不良影响。框架结构柱加固施工常分段、分期进行,还会因各种干扰而中断,施工较繁琐复杂,并常常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框架结构柱加固设计包括原结构的验算和加固设计计算,要求考虑新、旧接哦股强度、刚度、适用寿命的均衡,以及新、旧结构的协调工作。

有框架结构柱加固工程的特点,根据几十年来建筑物加固的实践经验,当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加固方法有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以及粘贴碳纤维加固法等。各种加固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用【4】。

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是指通过增设支点(柱或托架)的办法,使结构受力体系(即计算简图)得以改变,从而改善框架柱受载及内力情况的加固方法。由于增加了支点,减小了计算跨度,因而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柱的承载能力,减小和限制柱的变形。此种方法主要有增设支点赫尔托梁拨柱法两种形式。此方法对框架结构柱的补强加固效果较好,但对建筑物的空间使用影响较大,且施工复杂程度也较高。

预应力加固法即用预应力型钢撑杆对框架结构柱进行加固的方法。可分为单侧预应力撑杆加固(适用于偏心受压柱加固)和双侧预应力撑杆加固(适用于轴心受压柱加固)。这种加固方法具有可预制、减少净空很少、基本不要求停产进行及施工简便的优点。但此种方法不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另外需要特别注意尽量减少预应力的损失。

加大截面加固法即通过增大框架结构柱的截面面积和配筋,提高其强度、刚度、稳定性及抗裂性,满足正常适用要求。这种加固方法的缺点也是比较显著,主要是现场作业工作量 大,等于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及影响房屋外观净空等。、

外包钢加固法即在框架结构柱四周以型钢以提高其承载力。又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干式外包钢加固即将型钢直接外包于被加固构件四周,型钢于构件间无任何连接,或虽塞填水泥砂浆但仍不能满足结合面剪力传递要求。以乳胶水泥或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粘贴型钢时,称为湿式外包钢加固。此种加固方法优点是可大幅度提高柱承载能力,施工简便,工期短。但外包钢必须进行防腐处理,防止高温环境,以提高其耐久性。

近年来,土木工程领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型材料,如各种高强度混凝土,纤维增强材料等。其中碳纤维布由于其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耐久性好等诸多优点,在混凝土结构补强加固领域的应用发展尤为迅速。碳纤维加固法是指用碳纤维布配套用胶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构件表面的补强方法。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具有如下很多的优点:适用面广;高强高效;具有极佳的耐腐蚀性、抗渗性及耐久性能;抗疲劳性能和减震性能好;施工便捷、质量易于保证等。当然,此种方法的理论研究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但无疑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3大截面柱加固工程实例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一工程实例,来对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大截面柱的加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楼,开始拟建15层,设计施工亦照此进行。后欲加建两层,改为17层,因而需采取牟宗加固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一层柱的加固,一层柱高3.8米,700*600mm矩形截面,受力纵筋为20根直径为25mm的钢筋,箍筋采用间距为100mm直径为10mm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考虑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由于此楼一层为门面房,故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这类影响房屋净空及外观的方法就不太实用。考虑到新旧两部分共同工作的因素,本工程采用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由L0/b=6.3,查表可得: =1,则原柱承载力N0为【5】:

(1)

加层后,设计荷载N共为10576KN,则需由撑杆承受的受压承载力N2为:

(2)

则角钢截面积计算为:

(3)

选择4L110 8,其截面积为 =6896mm2。实际提高值为:

(4)

另外,选用轴心间距为200mm宽为60mm厚为6mm的缀板,经验符合要求[6].采用横向张拉,预压应力控制值确定为80Mpa。

施工时为了保证上述压应力控制值,在进行横向张力的同时对型钢撑杆的应变进行实时观测,至应变如下数值时结束张拉:

(5)

按照上述加固方案进行施工,基本不影响结构的净空及外观,且施工不简洁,不要求停工,还可以使新旧部分能较好地共同工作,可其不失为此类工程加固的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此类工程这样的大截面柱,加固前柱的设计荷载就比较大,而采用预应力撑杆加固法加固的幅度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低,撑杆的承载力与整个加固后的柱子承载力之比为1303/(1303+9343)=0.12。各种研究和实验表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所处的应力状态相关,对静水压力较为敏感,在两向或三向受压作用下强度和延伸性有大幅度提高,可考虑减小缀板间距,处理好原柱于缀板间局部剪力传递,发挥缀板约束混凝土横向变形的作用。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GBJ10-89)中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6)

其中,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Acor为柱的核心截面面积, 为所配纵筋强度, 为所配纵筋截面面积, 为间接钢筋的截面面积,Asso为间接钢筋的换算截面面积,由下式计算:

(7)

其中,dcor为柱的核心直径,Assl为单根间接钢筋的截面面积,s为沿柱轴线方向间接钢筋的间距。

另外,可根据建筑使用要求,缠绕钢丝网,分层抹灰高强度水泥砂浆。这样不但利用了撑杆直接承受轴向力,而且挖掘了撑杆结构约束混凝土柱横向变形能力,充分利用了加固材料的作用。钢丝网筒壳即可解决撑杆防锈蚀和防火的问题,又能起到箍紧混凝土柱子的作用。通过约束混凝土柱横向变形,提高了核芯混凝土的受压强度,充分发挥了原有大截面框架柱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这样可以增加柱的受压承载能力二到三 倍。这是预应力撑杆结构法的改进,也是其应用在大截面框架柱中优于其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他加固方法的地方。

但是,预应力撑杆加固法容易导致预应力受损,且较难控制撑杆的预应力值,易使被加固构件的上端产生应力集中而出现局部破坏。通常为防止钢材因环境潮湿而腐蚀导致承载力下降的问题,还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从而加大了加固的费用。

前面提到,适用碳纤维布加固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在约束混凝土方面也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碳纤维布加固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原理是用粘贴剂把碳纤维布粘贴在柱构件的表面,约束混凝土的横向变形,从而达到对柱构件补强加固及改善构件受力性能的目的,其受力机理累死螺旋箍筋混凝土与钢管混凝土等约束混凝土。螺旋箍筋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的受力特点、破坏过程及计算公式等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在正截面受荷载时的力、变形与约束混凝土的情况是一致的,可以引用已有的约束混凝土的分析方法来讨论碳纤维布对钢筋混凝土柱的约束作用。而且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除了具有预应力撑杆加固法的各种优点外,还可避免预应力撑杆加固法的前述弊端,无疑是框架机构钢筋混凝土大截面柱加固的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碳纤维布就柱承载力的初步计算可找下式进行:

(8)

其中, 为含有纤维特征,为反映碳纤维相对用量的一个与箍筋特征值相似的无量纲量, , 为碳纤维布与约束混凝土的体积比, 为实测混凝土立方体强度, 为碳纤维的折剪抗拉强度, =2 /3其中2/3为考虑到约束混凝土在达到极限强度时,实测碳纤维布的应变仅为其极限应变的2/3左右而引入的折剪系数。 为柱的稳定系数, 、Ac分别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及柱的截面积, 、 分别为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及所配纵筋的面积。

当然,粘贴纤维布加固方法还只是一种新兴的尚不成熟的加固方式,其受力原理,尤其是界面的受力情况研究还不是很完善。另外,一定要采取足够的锚固措施,防止碳纤维布与混凝土的粘贴面发生剥离破坏,只有这样,才能高中碳纤维布加固能取得预期的效果【7】

4结语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大截面柱,对传统的常用的结构加固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了各种加固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为今后此类结构柱的加固提供了参考。此外,本文还介绍了碳纤维布这种新型高强高效材料,对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大截面柱进行补强加固这种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新型加固方法,为工程加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钢筋混凝土框架桥线路加固方案?

钢筋混凝土加固方案框架桥线路

一、 编制依据

1.1南外环公路下穿铁路立交桥工程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

1.2《铁路桥涵施工规范》;

1.3《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1.4《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1.5《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1.6《铁路轨道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1.7《铁路路基施工规范》;1.8《铁路工务安全规则》;

1.9《铁路线路维修规则》;

1.10《铁路桥隧建筑物大维修规则》;

1.11《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部令第2号;

1.12本工程的《施工合同》;

1.13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及现场实地勘察资料;

二、工程概况

2.1xx市南外环公路与xx线交叉里程为K348+116,为xx市新增规划道路,道路与既有铁路夹角90°34”,桥上为xx上、下行正线。框架面积493.5m²,按顶进施工。

2.2本工程设计为(8+16+8)m钢筋砼框架,hо=6.2m,底板厚 1.2m,顶板厚0.8m,轴长14.1m,框构外宽35m,边墙厚0.8m,中墙厚0.7m。

2.3 主要工程量: 主体C35钢筋砼1078.5m³,C20砼挡墙基础81.6m³,M10浆砌片石挡墙115.2 m³,线路加固2股,顶进挖土约4100m³。

2.4xx上、下行线均为Ⅲ型轨枕,线路平面为直线;框构在线路右侧预制。

2.5桥址处地表层为粉质粘土,箱身设计基底应力 ,地基允许承载力。

2.6 主要施工方法:纵横抬梁及工便梁组合加固线路顶进施工。

三、施工工期及计划安排

施工工期:计划2009年 2 月25 日开工,2009年 5 月31 日

竣工。

四、施工准备

4.1根据相关技术资料、设计规范和现场勘查情况,制定详尽的框构桥线路加固及顶进施工方案。

4.2与工务段、电务段、铁通签定安全配合协议、弄清电缆、光缆的位置,提前移到安全位置。

4.3做好要点申请,为线路加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4.4设备、材料供应:施工用材料设备应提前5天进入工地, 并应有一定的富余量以免发生误工。顶进施工主要机具设备材料表

五、线路加固方案

线路加固在桥涵顶进作业中,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核心,合理的加固方案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桥变更后的加固方案为:采用

I115工便梁做纵梁(线间采用一根H440*300型钢),H70纵抬梁组承 托横抬梁,H40横抬梁组横抬扣轨、P50 5扣扣轨承托轨枕,H20钢枕控制线路方向,既有砼枕控制轨距的组合加固方案,一次顶进就位。

5.1 线路准备

5.1.1线路限速45Km/h。

5.1.2相关项目利用封锁点施工。

5.1.3所有电缆都已探明并做好防护。

5.2纵梁安装

5.2.1路肩侧纵梁采用I115型工便梁,用纵向联接板将5孔12米工便梁联接起来组成60m长便梁。接头联接板采用等强度联结,由上下夹板两组和一组腹板组成。工便梁按线路加固平面布置,架设在距线路中心2.2米的位置。

5.2.2便梁架设采用100T吊车吊装。架设便梁前,在每片便梁两端位置必须先穿入2片以上钢枕,以便于便梁就位时随即与之连接,保证其稳定性,确保行车安全;吊便梁时,应设专人进行防护。

5.2.3线间纵梁采用1根H440×300型钢,申请封锁上行线路,跨线移梁。H44型钢纵梁联结采用等强焊接或连接板等强联结。

5.3钢枕安装

在既有砼枕之间穿钢枕,利用线路封锁点,开挖一空穿一根,穿一根与纵梁加固一根,与轨底接触面垫好绝缘板,如此反复逐次施工,严格控制水平和方向,确保行车安全,其两端与纵梁联结,联结方法采用高强螺栓与纵梁联结拧紧,线间纵梁采用Φ22U型螺栓及-12钢扣板联结。

5.4扣轨梁安装

5.4.1利用线路封锁点,分次拉入P50 5扣扣轨梁。

5.4.2扣轨梁与钢枕、砼枕之间加橡胶垫板,扣轨梁与钢枕用Φ22U型螺栓连接,每隔两根钢枕连接一处,扣轨梁与砼枕也是用Φ22U型螺栓隔二连一的方法连接。

5.5纵抬梁安装

5.5.1纵抬梁采用并排3根H700×300型钢为一组,长度12米,放置在钻孔桩上,纵抬梁与钻孔桩之间放橡胶垫板,与横抬梁节点处用Φ22U型螺栓连接。

5.5.2纵抬梁与横抬梁接触面加橡胶垫板,并用硬木楔把缝隙填塞密实。

5.5.3箱体顶进至第一排钻孔桩时,先破除桩,再松开U型螺栓,用导链落下纵抬梁,横抬梁一头落在箱体顶板上。

5.6横抬梁安装

5.6.1在扣轨梁下设横抬梁组。在框架范围内3根H400×400型钢为一组,每组间距0.85m,L=18m。

5.6.2在框架两侧范围内设3根H400×400型钢为一组横抬梁,每组间距0.85m,L=15m,用Φ22U型螺栓联结纵抬梁组。

5.6.3横抬梁与扣轨梁接触面加橡胶垫板,不密实处填塞硬木楔。

5.6.4为了减小拆除第一排桩时,横抬梁的挠度,在下行线横抬梁底部满铺一排木枕,以减小横抬梁的受力跨度,增大线路加固的安全性。

5.7线路控制

5.7.1轨距控制:一靠砼枕来控制,二靠钢枕上的钢轨扣件,确保轨距符合要求。

5.7.2线路的横向控制:每两根砼枕之间有一根钢枕,钢枕和钢轨采用绝缘扣板联结,使线路固定在工便梁之间,不致发生横向移动。

5.7.3通过上述措施,纵梁、横梁、线路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能确保线路不变形。

5.8线路加固安全保证措施

5.8.1搞好安全教育,强化全员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5.8.2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教育作业人员注意本岗位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不允许违章冒险蛮干。

5.8.3线路加固完毕,要严格检查线路的方向、水平、轨距、及加固螺栓扣件是否松动,其它料具严禁侵限,工字钢与线路钢轨接触处的绝缘是否良好等,做到每过一辆列车检查一遍。

六、纵横梁检算

检算说明:本检算全部按简支梁检算,实际上由于纵梁与横抬梁是绞结的,实际工作中稳定性和牢固程度要更好。

6.1 Ⅰ115型工便梁检算

6.1.1纵梁检算(受力跨度为6.2m时)

I115型工便梁惯性矩Ⅰm=1057925cm4

线路活荷载: (以影响线检算得出);

静荷载:结构自重、线路、设备

根据便梁支点平面图,支点间最大间距为620cm

此时梁的最大受力跨度Lmax=6.2m

6.1.2H20钢枕检算

现行机车最大轴重P=220KN,

列车限速45Km/h

机车轮轴间距1.5m

横梁间距600mm

每根横梁折算受力

梁自重0.68KN/m

横梁按简支梁计算,横梁采用H20钢枕Im=6646cm4

6.2700×300H型钢纵抬梁组检算

原设计中纵抬梁采用2根458×417H型钢,现采用3根700×300H型钢进行替代,458×417H型钢惯性矩IX=187000cm4,700×300H型钢惯性矩IX=201000cm4。

1、承托纵梁700×300H型钢检算

(1)使用条件:

700×300H型钢,Wx=5760.0cm3,Ix=201000.0cm4,E=2100000.0kg/cm2,每组H型钢3片,共6片,承担线路纵向6.2m跨度的荷载。(Wx、Ix查自材料手册)

(2)检算:

A、中—活载图示:

B、转化为均布荷载:q1=22*5/6.0=18.3t/m

线路及H型钢(静载):按10.0t/m计;

22t 22t 22t 22t22t

1.5*4=6.0m

冲击系数:按限速45km/h,根据《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和《铁路工务技术手册》确定:

1+μ=1+2*6.2/(30+0.5)=1.40

故每侧纵梁承受均布荷载:

q=(q1+10)(1+u)=(18.3+10)*1.4=39.62t/m=396.2kg/cm

最大弯矩:Mmax= qL2/8=396.2×6202/8=19.0*106kg.cm

工字钢强度检算:

参照《桥涵》施工手册下册P406知:

〔σ〕=170Mpa=1700 kg/cm2

σmax= Mmax/ Wx=19.0*106kg.cm/(3*5760.0)cm3

=1099.5kg/cm2﹥〔σ〕=1700 kg/cm2

所以:H型钢强度满足要求。

挠度检算:

fmax=5qL4/(384*E*I)

=5*396.2*6204/(384*2.1*106*3*201000.0)=0.6cm

〔f〕=L/400=620/400=1.55cm

所以:fmax 〔f〕

所以:700*300H型钢钢度满足要求。

6.3400×400 H型钢横抬梁组检算

6.3.1框架部分H型钢检算

按0.28m间距放置1根18米400*400H型钢所组成的横抬梁进行检算。

H型钢横抬梁主要受挠度控制。假设H型钢横抬梁在整个顶进过程中承受全部的轨道和列车荷载,横抬梁在顶进中的最大跨度(第一排桩拆掉时)11.85m,2股线路同时承受列车荷载,经分析计算,上行中心线处,横抬梁所产生的挠度最大。

1、计算线路的均布荷载:

线路重量按1t/m计算

未考虑列车冲击时的均布荷载:

q1=22/1.5+1=15.7t/m

列车冲击系数:1+μ=1+2*6.2/(30+0.5)1.4

考虑列车冲击时的均布荷载:

q2=1.4*15.7=21.98t/m

P=0.28*21.98=6.154t

拆除第一排桩时,H40横抬梁组受力情况如下图。

最大弯矩:Mmax=61.54*5.06=311.4KN.m

挠度:ωmax=Fa/(24EI)*(3*l2-4*a2)

=311.4/(24*2.1*106*66900*10-8)*(3*11.852-4*5.062)

=2.9cml/400=1185/400=2.96cm

满足要求

6.3.2框架两侧部分H型钢检算

按0.28m间距放置1根15m 400*400 H型钢所组成的横抬梁进行检算。

H型钢横抬梁主要受挠度控制。假设H型钢横抬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承受全部的轨道和列车荷载,横抬梁的跨度(第一排桩至下行线底部的木枕中心)10.79m,2股线路同时承受列车荷载,经分析计算,上行中心线处,横抬梁所产生的挠度最大。

1、计算线路的均布荷载:

线路重量按1t/m计算

未考虑列车冲击时的均布荷载:

q1=22/1.5+1=15.7t/m

列车冲击系数:1+μ=1+2*6.2/(30+0.5)=1.4

考虑列车冲击时的均布荷载:

q2=1.4*15.7=21.98t/m

P=0.28*21.98=6.154t

H40横抬梁组受力情况如下图:

最大弯矩Mmax=61.54*4.0=246.16KN.m

挠度:ωmax=Fa/(24EI)*(3*l2-4*a2)

=246.16/(24*2.1*106*66900*10-8)*(3*10.792-4*4.02)

=2.08cml/400=1079/400=2.7cm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混凝土常用加固方法有哪些

关于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可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的方法和配套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的技术。

1、加大截面加固法

可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建议现浇层使用材料为高强无收缩灌浆料,可增加截面有效高度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扩大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在适筋范围内,混凝土弯变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随钢筋面积和强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原构件正截面配筋率不太高的情况下,增大主筋面积可有效地提高原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在截面的受拉区加现浇混凝土围套增加构件截面,通过新加部分和原构件共同工作,可有效地提高构件承载力,改善正常使用性能.加大截面加固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是把型钢或钢板包在被加固构件的外边,外包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一般应采用湿式外包法,即采用环氧树脂化灌浆等方法把型钢与被加固构佣粘结成一整体,加固后的构件,由于受拉和受压钢截面面积大幅度提高,因此正截面承载力和截面刚度大幅度提高。

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推荐使用环氧树脂灌钢胶),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粘钢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是在构件承载力不足区段(正截面受拉区、正截面受压区或斜截面)表面粘贴钢板,这样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且施工方便。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5、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外贴纤维加固是用胶结材料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贴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区域,使它与被加固截面共同工作,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还具有耐腐浊、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一般构筑物。

6、绕丝法

该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的加固,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场合。

7、锚栓锚固法

该法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60的混凝土承重结构的改造、加固;不适用于已严重风化的上述结构及轻质结构。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加固方法

本段内容为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有关混凝土加固方法部分设计规定,为便于读者查证,条文结构顺序未变动。

5 增大截面加固法

5.1 设计规定

5.1.1 本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的加固。

5.1.2 采用本方法时,按现场检测结果确定的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0。

5.1.3 当被加固构件界面处理及其粘结质量符合本规范要求时,可按整体截面计算。

5.1.4 采用增大截面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其正截面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基本假定进行计算。

6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6.1 设计规定

6.1.1 本方法适用于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局部加固。6.1.2 采用本方法加固梁式构件时,应对原构件加以有效的支顶。当采用本方法加固柱、墙等构件时,应对原结构、构件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承载状态进行验算、观测和控制,置换界面处的混凝土不应出现拉应力,若控制有困难,应采取支顶等措施进行卸荷。

6.1.3 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其非置换部分的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现场检测结果不应低于该混凝土结构建造时规定的强度等级。

6.1.4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置换部分的界面处理及其施工质量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时,其结合面可按整体工作计算。

7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7.1 设计规定

7.1.1 本方法适用于下列场合的梁、板、柱和桁架的加固:

1 原构件截面偏小或需要增加其使用荷载;2 原构件需要改善其使用性能;3 原构件处于高应力、应变状态,且难以直接卸除其结构上的荷载。

7.1.2 采用外加预应力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根据被加固构件的受力性质、构造特点和现场条件,选择适用的预应力方法:

1 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足的梁、板构件,可采用预应力水平拉杆进行加固;若正截面和斜截面均需加固的梁式构件,可采用下撑式预应力拉杆进行加固。若工程需要,且构造条件允许,也可同时采用水平拉杆和下撑式拉杆进行加固。

2 对受压承载力不足的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以及弯矩变号的大偏心受压柱,可采用双侧预应力撑杆进行加固;若弯矩不变号,也可采用单侧预应力撑杆进行加固;

3 对桁架中承载力不足的轴心受拉构件和偏心受拉构件,可采用预应力拉杆进行加固;对受拉钢筋配置不足的大偏心受压柱,也可采用预应力拉杆进行加固。

7.1.3 当采用外加预应力方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加固时,其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基本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对预应力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

7.1.4 当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其新增的预应力拉杆、撑杆、缀板以及各种紧固件和锚固件等均应进行可靠的防锈蚀处理。

7.1.5 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

8 外粘型钢加固法

8.1 设计规定

8.1.1 外粘型钢(角钢或槽钢)加固法适用于需要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加固。

8.1.2 采用外粘型钢加固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应采用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进行灌注。

9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9.1 设计规定

9.1.1 本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及受拉构件的加固。本方法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规定的最小配筋率的构件加固。

9.1.2 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得低于1.5MPa。

9.1.3 外贴纤维复合材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应将纤维受力方式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

9.1.4 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上的纤维复合材,不得直接暴露于阳光或有害介质中,其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表面防护材料应对纤维及胶粘剂无害,且应与胶粘剂有可靠的粘结强度及相互协调的变形性能。

10 粘贴钢板加固法

10.1 设计规定

10.1.1 本方法适用于对钢筋混凝土受弯、大偏心受压和受拉构件的加固。本方法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上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规定的最小配筋率的构件加固。

10.1.2 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得低于1.5MPa。

10.1.3 粘贴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应将钢板受力方式设计成仅承受轴向应力作用。

10.1.4 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上的钢板,其外表面应进行防锈蚀处理。表面防锈蚀材料对钢板及胶粘剂应无害。

11 增设支点加固法

11.1 设计规定

11.1.1 本方法适用于梁、板、桁架、网架等结构的加固。

11.1.2 本方法按支承结构受力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刚性支点加固法和弹性支点加固法两种。设计时,应根据被加固结构的构造特点和工作条件选用其中一种。

11.1.3 设计支承结构或构件时,宜采用有预加力的方案。预加力的大小,应以支点处被支顶构件表面不出现裂缝和不增设附加钢筋为度。

11.1.4 制作支承结构和构件的材料,应根据被加固结构所处的环境及使用要求确定。当在高湿度或高温环境中使用钢构件及其连接时,应采用有效的防锈,隔热措施。

12 植筋技术

12.1 设计规定

12.1.1 本章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锚固: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低于最小配筋百分率规定的构件锚固。素混凝土构件及低配筋率构件的植筋应按锚栓进行设计计算。

12.1.2 采用植筋技术时,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新增构件为悬挑结构构件时,其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2 当新增构件为其他结构构件时,其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12.1.3 采用植筋锚固时,其锚固部位的原构件混凝土不得有局部缺陷。若有局部缺陷,应先进行补强或加固处理后再植筋。

12.1.4 种植用的钢筋,应采用质量和规格符合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带肋钢筋。当采用进口带肋钢筋时,除应按现行专门规程检验其性能外,尚应要求其相对肋面积Ar符合0.055≤Ar≤0.08的规定。

12.1.5 植筋用的胶粘剂必须采用改性环氧类和改性乙烯基酯类(包括改性氨基甲酸酯)的胶粘剂。当植筋的直径大于22mm时,应采用A级胶。锚固用胶粘剂的质量和性能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

13 锚栓技术

13.1 设计规定

13.1.1 本章适用于普通混凝上承重结构;不适用于轻质混凝土结构及严重风化的结构。

13.1.2 混凝土结构采用锚栓技术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对重要构件不应低于C30级;对一般构件不应低于C20级。

13.1.3 承重结构用的锚栓,应采用有机械锁键效应的后扩底锚栓(图13.1.3),也可采用适应开裂混凝土性能的定型化学锚栓.当采用定型化学锚栓时,其产品说明书标明的有效锚固深度:对承受拉力的锚栓,不得小于8.0do(do为锚栓公称直径);对承受剪力的锚栓,不得小于6.5do 。

当定型化学锚栓产品说明书标明的有效锚固深度大于1Odo时,应按植筋的设计规定核算其承载载力。

13.1.4 在考虑地震作用的结构中严禁采用膨胀型锚栓作为承重构件的连接件。

13.1.5 当在地震区承重结构中采用锚栓时,应采用加长型后扩底锚栓,且仅允许用于设防烈度不高于8度、建于Ⅰ、Ⅱ类场地的建筑物;定型化学锚栓仅允许用于设防烈度不高于7度的建筑物。

13.1.6 承重结构锚栓连接的设计计算,应采用开裂混凝土的假定;不得考虑非开裂混凝土对其承载力的提高作用。

13.1.7 锚栓受力分析应符合本规范附录M的规定。

14 裂缝修补技术

14.1 设计规定

14.1.1 本章适用于承爪构件混凝十裂缝的修补;对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除应按本章适用的方法进行修补外,尚应采用适当的加固方法进行加固。

14.1.2 经可靠性鉴定确认为必需修补的裂缝,应根据裂缝的种类进行修补设计,确定其修补材料、修补方法和时间。

14.1.3 混凝上结构的裂缝依其形成可分为以下三类:

1 静止裂缝:形态、尺寸和数量均已稳定不再发展的裂缝。修补时,仅需依裂缝粗细选择修补材料和方法。

2 活动裂缝:宽度在现行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始终不能保持稳定、易随着结构构件的受力、变形或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而时张、时闭的裂缝.修补时,应先消除其成因,并观察一段时间,确认已稳定后,再依静,,卜裂缝的处理方法修补;若不能完全消除其成因,但确认对结构、构件的安全性不构成危害时,可使用具有弹性和柔韧性的材料进行修补。

3 尚在发展的裂缝:长度、宽度或数量尚在发展,但经历一段时间后将会终止的裂缝。对此类裂缝应待其停止发展后,再进行修补或加固。

14.1.4 裂缝修补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面封闭法:利用混凝上表层微细独立裂缝(裂缝宽度ω≤0.2mm)或网状裂纹的毛细作用吸收低粘度且具有良好渗透性的修补胶液,封闭裂缝通道。对楼板和其他需要防渗的部位,尚应在混凝土表面粘贴纤维复合材料以增强封护作用。

2 注射法:以一定的压力将低粘度、高强度的裂缝修补胶液注入裂缝腔内;此方法适用于O.1mm≤ω≤1.5mm静止的独立裂缝、贯穿性裂缝以及蜂窝状局部缺陷的补强和封闭.注射前,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对裂缝周边进行密封。

3. 压力注浆法:在一定时间内,以较高压力(按产品使刚说明书确定)将修补裂缝用的注浆料压入裂缝腔内;此法适用于处理大型结构贯穿性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蜂窝状严重缺陷以及深而婉蜒的裂缝。

4 填充密封法:在构件表面沿裂缝走向骑缝凿出槽深和槽宽分别不小于20mm和15mm的U形沟槽,然后用改性环氧树脂或弹性填缝材料充填,并粘贴纤维复合材以封闭其表面;此法适用于处理ω0.5mm的活动裂缝和静止裂缝。填充完毕后,其表面应做防护层。

钢筋混凝土加固设计中应考虑哪些主要规定

1.混凝土结构的修复加固设计应由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承担

混凝土结构是否需要修复加固,应经结构可靠性鉴定,专家依据有关规范规程标准提出鉴定,鉴定意见书可做为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依据之一。由于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设计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远比新建工程多而复杂,况且还要考虑业主的种种要求,因此,承担修复加固设计的人员除具有较强的结构理论、明晰的结构概念外,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工程经验才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修复结构加固设计方案,实现修复加固的目的。并不是一般的结构工程师都能做好加固设计,新建筑设计做的好的工程师,经过一定研究和工程实践后才有可能做好加固设计。

2.修复加固设计应处理好构件与结构、局部与整体、临时与永久的关系

当某些构件不满足要求时必须进行加固,但结构体系的加固往往会被忽视,加固设计人员应从整个结构体系安全的角度考虑。当个别构件加固不影响整体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时,可进行局部加固;结构整体不满足要求时,应对结构进行整体加固;临时加固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混凝土结构的修复加固应在尽量少停产、不影响或少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条件下进行。

3.修复加固的实施必须有科学的先后顺序

通常应先治理后加固。由高温、高湿、冻融、冷脆、腐蚀、振动、温度应力、收缩应力、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造成的结构损坏,在加固时,应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从源头上消除或限制其有害作用,正确确定加固处理时机,使之不致对加固后的结构重新造成损坏。

混凝土结构的修复加固一般应先卸载或部分卸载,卸载后按一定顺序实施加固。一般而言,应先加固后拆除;先加固后开洞;先基础后柱、梁和板;先重要构件,后次要构件,最后做好保护与防护。

4.加固设计还应注意复核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做好抗震加固设计

地震区的结构或构件加固,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还应复核其抗震性能。结构加固后不应存在因局部加强或刚度突变而形成新的薄弱部位,同时还应考虑结构刚度增大或变化而导致地震作用效应的增大或变化的影响。

在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时还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的分布要均匀,避免出现新的薄弱层;竖向构件要连续,保证传力途径明晰与简单直接;增强构件或加固原有构件,均要考虑减少整个结构扭转效应的可能性;加强薄弱部位的抗震构造;要使结构的受力状态更加合理,防止构件发生脆性破坏,消除不利于抗震的强梁弱柱、强构件弱节点等不良受力状态;考虑建设场地的影响;加固后的结构要选择地震反应小的结构体系;对原有的不合理结构体系、传力途径等应尽量进行改良。

5.采用成熟的结构修复加固改造方法与技术

在混凝土结构改造或修复加固设计时,要注意选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成熟的新技术。应注意,必须采用经过正式鉴定的技术和产品,对于其它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应经过慎重研究和试验确定可靠后方可采用。

 6.消除被加固结构的应力、应变滞后现象

为适应被加固结构应力应变滞后现象,较为充分地发挥后加部分的潜力,加固结构所用钢材,一般应选用比例极限变形较小的低强度(I、II级)钢材。为提高二次组合结构结合面的粘结性能,保证新旧两部分能整体工作共同受力,加固结构所用水泥及混凝土要求收缩性小、最好微膨胀、与原构件的粘结性好、早期强度高,对加固结构所用化学灌浆材料及胶粘剂,要求粘结强度高、可灌性好收缩性小、耐老化、无毒或低毒。

从受力情况分析,加固结构的新加部分,因应力、应变滞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尤其是当结构工作的应变应值较高时,受压构件和受剪构件,往往会出现原结构与后加部分先后破坏的各个击破现象,致使结构加固效果很不理想或根本不起作用,相反,加固时若进行卸荷,情况则不同,由于应力、应变滞后现象得以降低乃至消失。破坏时新旧两部分就可同时进入各自的极限状态,结构总的承载力可显著提高。

卸荷加固承载力的计算,原则上仍按二次受力进行,但当卸荷达到一定程度,可近似简化为按一次受力组合结构计算,特别是以钢筋为主要承力的受拉、受弯及大偏心受压构件。

卸荷可以是直接卸荷,也可以是间接卸荷。直接卸荷是全部或部分直接搬走作用于原结构上的可卸荷载;间接卸荷是用反向力施加于原结构,以抵消或降低原有作用效应。直接卸荷直观、准确,但可卸荷载量有限,一般只限于活荷载;间接卸荷量值无限,甚至可以使作用效应出现负值,间接卸荷有楔升卸荷和顶升卸荷,前者以变形控制,后者以应力控制。预应力加固法与卸荷合二为一,是将结构所受荷载,通过预应力手段部分地转移到新加结构上的一种方法。

7. 加固设计与新建筑的结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应区别对待

加固设计计算时,可考虑楼面活荷载的折减,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梁,核算其受弯承载力时,跨中应考虑现浇板有效受压翼缘宽度,跨中和梁端受压区钢筋的双筋梁作用框架梁核算端部承载力和裂缝时的弯矩值应取柱边值而不应取柱中值,各构件混凝土强度应按检测的实测值换算为设计值取用,采用计算机软件做整体内力分析后,必须对构件做局部验算。

8.力求与施工单位进行配合

进行加固设计时,力求与承担施工的单位进行配合,根据该施工单位的经验和水平确定更合理的设计实施方案。如果在设计时不能确定施工单位,开工之前应就设计中的构造做法和施工要求与施工单位作交底和讨论,必要时进行方案调整和修改设计,以确保工程质量和降低造价。

混凝土结构加固规范

法律分析:本规范主要规定的内容有: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基本规定、材料,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绕丝加固法、钢丝绳网片。. 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法等的设计、计算与构造规定以及有关的附录.此外,还有与各种加固方法配套使用的植筋技术、锚栓技术、混凝土裂缝修补技术和钢筋阻锈技术等。.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为充实提高规范的质量,请各使用单位在施行本规范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55号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本 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图) 结构地下室施工

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图、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81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网友昵称:钢结构跳台设计
2023-03-13回复
钢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