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官网)

钢结构设计11-085.7 K阅读1评论
本文目录,1、,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2、,《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三百多年前康熙帝亲自命名并建造的,当年为建这座桥可费了老大劲了,提到泸定桥,大部分人可能第一印象就是红军在长征时,经历的那场惊心动魄的飞夺泸定桥之战,红军战士用非比寻常的勇气,夺取了泸定桥,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之前,这座屹立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当初下令建造它的,正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建造这样一座桥呢?
本文目录

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三百多年前康熙帝亲自命名并建造的,当年为建这座桥可费了老大劲了。

提到泸定桥,大部分人可能第一印象就是红军在长征时,经历的那场惊心动魄的飞夺泸定桥之战,红军战士用非比寻常的勇气,夺取了泸定桥,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在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之前,这座屹立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当初下令建造它的,正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建造这样一座桥呢?另外,泸定桥桥身上的13根铁链重达万斤,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古代,又是如何建造成功的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三百年前,看一看泸定桥的前世今生。

一座被康熙帝寄予厚望的大桥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远在四川与藏地接壤的打箭炉厅(今康定)营官昌侧集烈起兵叛乱,他借助控制藏区的和硕特蒙古部固始汗部分势力,意图在当地独霸一方。

消息传出,康熙帝果断派兵进行围剿,大军在次年正月到达打箭炉厅,历时半年,将该地区的动乱彻底平定,史称“西炉之役”。

战后,为了防止该地区再次被土司兼并,同时也为了震慑藏区的和硕特蒙古部固始汗,为日后收复藏区做准备,康熙帝决定在此地重设宣慰司,以便稳定、维护当地局势和秩序。

随着大军的撤去以及行政衙门的入住,该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由于此地与藏区接壤,因此,藏、汉两族人民日常的交流也慢慢频繁起来。

其中,尤其是贸易交流最为明显,藏族百姓所需要的生活物资,大部分都需要进入四川采购,而汉民们也经常前往藏区购置一些生活用品。

并且,根据康熙帝的战略部署,对占据藏区的和硕特蒙古部固始汗一直是放心不下,因此,时常就会有数量不一的军队会从这里经过。

但不管是百姓交流还是军队调派,他们都发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地方官十分头疼。

其实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当地连接藏区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若是放在其他地方,也就是修个架座桥的事情,但放在这里,就显得十分麻烦。

为什么呢?因为此地有一条赫赫有名的大渡河。

大渡河古称沫水、大渡水,是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其发源于青海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流经金川、丹巴后转入打箭炉厅,在这里,人们习惯称之为“沫水”。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大渡河两岸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依山傍水而居,虽说景致不错,但若是要出行,比如想到河对岸去,那就相当麻烦了。

之所以说麻烦,是因为大渡河不仅河面很宽,有百米之多,并且水流十分湍急,如果要是乘船的话,船只很容易会被打翻,一旦如此,连人带船马上就会被冲的无影无踪。

因此,两岸的百姓也只能趁着风和日丽,水流平静的时候,靠着藤索和木船过河,饶是如此,还是经常会发生意外。

如今,当地动乱已经被平定,并且还要对藏区用兵,在这里建造一座跨河的桥梁就势在必行,经过当地地方官的层层上报,该请求传到了康熙帝的面前,康熙帝对建桥也是深以为然,大笔一挥,就同意了在大渡河上建造一座大桥。

既然皇帝都批准了,那就开始建造吧,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6年),随着康熙帝的旨意送达当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建桥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不过,在建桥刚开始,负责的官员就遇到了几个大问题,这几个问题一日不解决,大桥就一日建不成。为此,他们是抓耳挠腮,恨不得把自己的头发揪光。

他们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建桥的三大技术难题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建造桥梁的话,一般都会遵循因地制宜这个原则,借助所要建造桥梁两岸的地势来进行建造,而桥梁无外乎几种,要么是坚固耐用的梁桥,要么是造型别致的拱桥,再或者就是那种比较简单的索桥。

但如今要在大渡河上建造桥梁,就颇为不易。

为什么呢?首先,大渡河河宽超过百米,并且,水流不仅湍急,同时几乎是很不可测,这就让因地制宜这个原则不太容易实现。

要是建造一座梁桥的话,单是如何连接,就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负责建桥的是四川巡抚富察.贝和诺,他深知建造该桥的重要性,因此,广为召集周边工匠和相关专业人才,经过几个月的商讨,最终决定,在大渡河上建造一座铁索桥。

之所以选择铁索桥,是因为这是在当时最实际,也最可行的方案,铁索桥要比梁桥、拱桥等要坚固耐用的多,最适合宽阔的大渡河河面。

既然方案定下来了,那下一步就是研讨如何建造的问题了,而经过讨论,共总结出三个技术问题。

其一,既然是铁索桥,那就是需要制造出大量的铁环,经过测算,桥梁若是要满足日常过河以及兵力调遣,同时还要保持稳固,那么就需要大约万余个铁环。

这万余铁环,分别组成了13根铁链,也就是说,每根铁链上,约有铁环900多个,而这13根铁链,分为左侧两根和右侧两根,用以作扶手,剩余九根,则作为桥面。

方案是设计出来了,但第一个问题,就是去哪里弄这么多铁环呢?

要知道,制造铁环就需要生铁,尤其是这么多铁环,那就需要大量的生铁,但当地并不产铁,包括打箭炉厅附近同样如此,甚至当地连铁匠都没几个。

没有生铁,也没有铁匠,这就是当时建桥时遇到的第一个技术难题。

最后,还是一个地方官想到了解决办法,他提出,离此地约有数百里的荥经县(今四川雅安境内)产铁,并且资源丰富,在那里进行冶炼成铁环再运往这里,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而当时为了保证铁环的质量,防止以次充好,当地官员们还要求每一个铁环上,必须刻有冶炼工匠的名字,如果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某个铁环有质量问题,直接就拿这个工匠问罪,一旦问题严重,当即杀头。

这样一来,每一个铁环,都是真材实料,没有人敢在这上面偷工减料。

第一个问题是解决了,但很快,第二个问题就迎面而来。

铁环在运过来后,工匠们将它们穿成铁链才发现,如何才能把铁链运到对岸呢?毕竟每根铁链份量极重,想想看,九百多个铁环组合在一起,那可是以吨为单位的。

期间,工匠们曾尝试过乘坐羊皮筏子,带着铁链的一头前往对岸,但由于水流太急,尝试几次都没成功,几个工匠连同铁链还被大水冲走。

最后,还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有人提出,利用“索渡原理”来运送铁链,大意就是,在河岸两头先系上粗毛竹,然后在竹索上穿上十余根短竹筒,同时把铁链系在竹筒上,之后拉动对岸的绳索,这样就能把铁链传到对岸去。

这其实和往常当地的人们用藤索过河差不多,只不过这次传的不是人,而是铁链,所以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利用这个方法,工匠们成功的把十几根铁链送到了对岸,解决了铁链无法传送的问题。

而在当地,时至今日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当年为了把铁链送到对岸,有一个力大无穷的青年站了出来,他将铁索绑在腰间,凭一己之力驾着小舟,硬是把十几根铁索一一送了过去,最终在送完之后,当场力竭身亡。

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也说明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建桥是一种十分欢迎的心情。

而在铁链送到对岸之后,第三个技术问题也就同时出现了,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把13根沉重的铁链固定在指定位置。

要知道,由于需要把大桥建造的坚固耐用,因此每个铁环都用料极足,而每根铁链的九百多个铁环算下来,可是一个很大的重量,而铁链一共有十三根。

因此,固定它们也是很大的问题,丝毫不比之前运送它们难度小,如果不固定好的话,那很有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铁链承受不住。滑入水中,到时候整座桥就毁了。

思来想去,最后工匠们决定,把两头的桥梁建造成碉堡样式,想方设法地牵制住铁链的重量,这样才能保证铁链的牢固。

具体做法就是,在桥两岸分别建造一个巨大的桥头,根据地势,左岸桥头高约14米,右岸高约5米,先挖深井,在深井底部铺上横向的卧龙桩,并在卧龙桩上压以纵向的地龙桩,两种龙桩皆有生铁浇筑而成。

根据部分资料记载,当时为了浇铸龙桩,光是生铁就用了四万多斤,约合20吨上下。

如此舍得用料,自然浇铸出来的龙桩是极为结实,龙桩浇铸完毕后,把铁链进行连接,再在上面以砖混压实,最后建成了桥头。

在铁链连接固定完毕后,工匠们又底部的九根铁索上,用木板铺成桥面,两侧的扶手铁链之间,用小铁环连接,防止来回摆动,一切完毕后,连接两岸的铁索桥就完工了。

大桥完工后,一直对此关注的康熙帝十分高兴,亲自为这座大桥起了名字,他取“泸水”(实则沫水,康熙误以为泸水)和“平定”(指平定昌侧集烈叛乱)之意,将大桥命名为“泸定桥”。

发生在泸定桥上的故事

泸定桥建成后,随着岁月的变迁,这座桥也见证和经历了很多故事,可以说,它是承载着历史的一座桥。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率军渡过金沙江,突破清军的长江防线,一路向大渡河扑去,意图渡过大渡河。

但就在石达开准备过河的前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致使大渡河水流暴涨,而在其奔向泸定桥准备强渡时,又遭遇清军堵截,最终未能成功,石达开也在此兵败被捕,不久后被杀。

除此之外,发生在泸定桥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了。

1935年,中央红军为摆脱国军追击,下达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为完成任务,在当年5月29日,红军战士急行军240里,按照计划到达了泸定桥西岸。

之后,红军战士更是在敌军的严密部署下,冒着枪林弹雨,以非凡的勇气夺下了桥头碉堡,让后续部队成功地渡过了大渡河,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通道。

曾经,泸定桥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而今,则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美好景象,不仅风景如画,更承载着革命历史。

小结:

泸定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当年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工匠们利用“索渡原理”,把万余个重达40吨左右的铁环传到了百米宽的河对面,并利用他们掌握的建筑知识,以横向和纵向的龙桩为基础,将铁链牢牢地固定住,这才建成了泸定桥,时至今日,这座桥虽说经历了三百多年,但依然服务着两岸民众的出行,不得不为古人的技术感到由衷的赞叹。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

1689年,中国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国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的主权。但是与中国相隔万里的沙皇俄国是怎样来到东方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主因背景是什么? 这个条约是平等条约吗?本文告诉你。

1.沙俄东扩是《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初因

俄国直至16世纪时,仍是欧洲一个不大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中国相隔万里。从16世纪中后期,俄罗斯统治者逐步对外侵略扩张,在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雅库次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库次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十一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处抢掠,这些强盗竟然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

清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克出发,于这年末侵入黑龙江,强占我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其中包括达斡尔头人阿尔巴亚的驻地雅克萨城寨(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遭到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伤78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

沙俄的侵略东扩,野蛮侵占我黑龙江流域土地,是《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初因。在这之后,由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保证这段中俄边境150多年的安宁。至于沙俄和其他西方列强一起,疯狂瓜分中国领土,尤其是沙俄又相继侵占我江东六十四屯,瑷珲以及今天的远东地区,从中国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是后话了。

2.雅克萨之战促成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政府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清帝看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也认识到,“昔发兵进讨,未获翦除”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清朝康熙皇帝“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辅以严正警告。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翦灭。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瑷珲,负责收复雅克萨。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于五月二十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布通牒,可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重创沙俄侵略军,托尔布津慌忙乞降,乞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瑷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不甘心被撤出雅克萨,继续拼凑兵力,准备再次入侵。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从莫斯科派兵600多人增援尼布楚。康熙得报后,要求下令反击,从七月二十四日到八月十十五日,清军两千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团团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沙皇彼得大帝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1686年2月,以沙俄御前大臣戈洛文为首的俄国谈判使团离莫斯科东来,在尼布楚城,与清朝派出的代表索额图进行谈判。

3.《尼布楚条约》是个相对平等的条约

1689年8月,中俄双方代表来到中俄交界处的尼布楚城,22日,索额图和戈洛文各带随员来到谈判地点,谈判地点设在距双方驻地各5里的地方,搭起了两座紧连在一起的大帐篷。

戈洛文代表沙俄政府提出以黑龙江为界,河北岸划归俄罗斯帝国,南岸属于中华帝国。索额图根据史实,说明黑龙江两岸一直是中国领土,是俄国强行占领了中国的土地,要求归还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以勒拿河与贝加尔湖为中俄两国国界。双方各不相让,谈判进入僵局。

恰在谈判的时候,国内的噶尔丹又发生叛乱,并且有和沙俄勾结的迹象,为避免沙俄与噶尔丹两线作战,清廷在谈判中作出让步,同意将贝加尔湖以东的原属蒙古茂明安部的领地让与沙俄。而此时,俄占区的尼布楚周围的居民由于不堪忍受沙皇的残暴统治,纷纷起义,并要求与清朝使团联合进攻尼布楚。这下戈洛文发了慌,于是同意中俄边界以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再沿外兴安岭向东直到海边。河东岭南归中国,河西岭北归俄国,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划为待议地区。俄方保证拆毁雅克萨城堡,把军队撤离中国领土。1689年9月7日,中俄双方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索额图和戈洛文分别在条约上签字、盖章,相互交换条约,这个条约就是《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虽然把原属于中国的一些土地让给了俄国,但这是清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同意的,也是双方商议的结果。所以说,《尼布楚条约》是个相对平等的条约,特别是重要的是,此后150年间,中俄这段边界一直比较平静。

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官网) 北京网架设计

果洛藏族自治州加固设计公司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官网)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有 1 条评论,5698人围观)
网友昵称:济宁加固改造设计公司
08-13回复
这座泸定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的重量,真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