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墙墙体加固处理方案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砖墙墙体加固处理方案,旨在提高砖墙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对砖墙的结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砖墙的裂缝、渗水、冻融等现象。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加固措施,如增设钢筋网、设置排水系统、使用防水材料等。还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加固材料——聚合物砂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和抗压强度,能有效提高砖墙的稳定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砖墙墙体加固处理方案
一、常用加固方法
(一)板墙加固法
当墙体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规定或设计要求时,或墙体厚度、配筋、轴压比及边缘构件构造不符合规定规范时,或墙体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施工质量存在严重缺陷时,可采用板墙进行单面或双面加固,适用于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墙体。
(二)粘钢加固法
当墙体仅因配筋不足时,可采用外粘钢板法加固。若只是抗剪承载力不足,可以只设水平横向扁钢;若抗弯承载力不足,可以设垂直竖向扁钢;否则,横向、竖向都应设置扁钢,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墙体。
(三)处理承重墙墙体开洞法
承重墙开洞必须选用静力切割的方式(如水锯、水钻、绳锯)对原结构无损伤。根据开洞尺寸大小和受力部位等要求进行操作。
(四)加门垛
房屋中的转折墙体或者丁字墙体想要加固,可在门洞处增设宽度与墙体同厚的门垛,以保证墙身稳定和门框的安装。
(五)设圈梁
当房屋建筑地基不够好时,可在其基础顶面上设置圈梁;屋盖处也必须设置圈梁,楼板处可选择隔层设置圈梁。这样能增加房屋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增强抗震能力。
(六)构造柱
在外墙的四角、错层部位横墙、外纵墙的交接处、较大洞口的两侧以及大房间内外墙的交接处等设置构造柱,能增强房屋刚度、防止房屋倒塌。设置时要保证构造柱与圈梁和墙体紧密连结。
(七)空心砌块墙芯柱
在房屋四大角、外墙转角、楼梯间四角等地设置芯柱。芯柱材料可选用C15细石混凝土填入砌块孔中,并在孔中插入通长钢筋。
(八)减层卸荷
如果在房屋建筑未正式完工时发现地基不够好、墙体需要加固,可采取减层卸荷的方法,如主楼由原来的七层减少为六层。
(九)混凝土层加固
在房屋建筑的一、二层墙体采用两面加钢筋混凝土层加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采用减小板跨增加次梁且面层加厚40mm的办法加固。
(十)压力灌浆加固法
适用于以剪切为主、墙体厚度不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大于M2.5的实心墙砖。根据砖墙的实际抗震能力和要求,还可和水泥砂浆面层或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联合加固墙体。灌浆一般采用水泥与水溶液重量比为1:0.7的浆液材料,水泥标号一般不宜低于425号,水溶液由水和悬浮剂(如聚乙烯醇等)制成。灌浆孔宜每隔1m左右布设一个,厚度大于360mm的墙体宜两面布孔,孔深一般宜为30 - 40mm,孔径稍大于灌浆嘴的外径,孔内应冲洗干净,并用1:2的水泥浆将灌浆嘴固定在灌浆孔中。灌浆加固前,应用水泥砂浆抹严墙面漏浆的孔洞与缝隙。依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灌浆,灌浆前应先在每个灌浆孔内灌入适当的水,灌浆应进行到不进浆或附近灌浆孔溢浆方可停止。
(十一)面层的加固
适用于墙体无裂缝并以剪切为主的实心墙、多孔(孔径不大于15mm空心砖墙)及240mm厚的空心斗砖墙。对有轻微破坏的砖墙,应先将裂缝填塞补严后再做面层。但不适合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小于M0.4的墙体和因墙面严重酥碱或油污而不易清除并不能保证抹面砂浆粘结质量的墙体。
(十二)增设抗震墙
当多层砖墙因横墙间距过大或刚性多层砖房墙体抗震强度不足时,可以增设抗震墙使其满足要求。在刚性地面上砌砖墙时,如承载力不足应重做基础或加固基础。
二、加固施工中的界面处理(针对喷射混凝土加固)
如果采用喷射混凝土加固砖墙:
- 原装饰层拆除与清理
- 混凝土表面的原装饰层要全部拆除干净,对于不容易清洗的地方,要用铲刀、钢丝刷仔细清除,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
- 甩毛与养护
- 用水泥素浆甩毛,浇水养护1 - 3天(视表面湿润程度不同)。由于老砖墙干燥吸水快,为防止灰浆脱水粉化,达不到一定强度,应提前一天浇水润湿砖墙,拉毛之前1 - 2小时再浇水一遍,砖墙应吃水深25mm以上,并加强养护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三、砖墙开洞后的加固处理
- 预制过梁安装
- 首先在洞口上皮砖墙一侧开一个预制过梁尺寸大小与洞口相同的洞口,然后再在洞口上皮砖墙另一侧开一个相同大小的洞口,将预制过梁放入。
- 洞边构造柱设置
- 对洞边砖墙进行留槎切割,通过咬槎保证现浇混凝土带与砌体共同工作,留槎尺寸及间距为60×300@600,切割完成后,现浇80mm宽的竖向混凝土带作为构造柱,用以支撑预制过梁并对洞边砖墙补强。现浇混凝土带均为构造配筋,竖向分布筋Φ8@200,主筋为3Φ10。
砖墙加固成本效益分析
加固后墙体性能检测方法
不同加固技术适用条件对比
砖墙加固施工流程详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