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钢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电梯结构图)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9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电梯钢结构设计规范,以及钢结构电梯结构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谁有钢结构的资料可以传一下给我看一下哈??谢谢,比如钢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安装规范等,2、,在建筑工程中施工规范具体有什么规范 请尽可能的详细 跪求明细表,3、,电梯钢构 要求?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电梯钢结构设计规范,以及钢结构电梯结构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谁有钢结构的资料可以传一下给我看一下哈??谢谢,比如钢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安装规范等
- 2、在建筑工程中施工规范具体有什么规范 请尽可能的详细 跪求明细表
- 3、电梯钢构 要求?
- 4、电梯钢结构设计要点及施工应注意哪些事项
- 5、电梯钢结构施工方案
谁有钢结构的资料可以传一下给我看一下哈??谢谢,比如钢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安装规范等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设计了多栋钢结构建筑,其中包括门式刚架、钢框架、钢结构加层、钢结构加电梯、大型广告牌等。随着设计经验的积累,对规范认识的逐步加深,从中总结了一些对钢结构设计的认识,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及讨论。
1门式刚架
⑴门式刚架应首先确定是否有吊车,如厂房工艺要求需要布置吊车,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柱脚应设计成刚性柱脚; ②柱应设计成等截面柱; ③柱间支撑应由吊车纵向水平荷载控制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构造设计,当有不小于5 t的桥吊时,宜采用型钢支撑。如门式刚架无吊车,则按楔形柱等常规设计,不再赘述。
⑵柱间支撑的布置
柱间支撑与屋面支撑应布置在同一柱间,使刚架纵向形成稳定体系,便于刚架安装且增加纵向刚度。支撑应布置在第一柱间或第二柱间,当布置在第二柱间时第一柱间相应布置刚性系杆,且刚性系杆与抗风柱沿纵向位置一致,使风荷载直接传递。在刚架转折处(单跨房屋边柱柱顶及屋脊以及多跨房屋某些中间柱柱顶和屋脊)应沿房屋全长设置刚性系杆。当门架的跨度较大时,在布置支撑的柱间,应适当增加刚性系杆的数量,使支撑的夹角在45°左右。当受建筑功能限制无法布置柱间支撑时,应布置纵向刚架。本人就曾经做过一个在端部柱间做刚接钢梁,从而取消柱间支撑的工程,使建筑布置更加灵活,应用效果良好。
⑶屋面、墙面构造
屋面及墙面构造措施是增大刚架刚度,防止刚架平面外失稳的关键措施。檩条、墙梁一般由冷弯薄壁构件制成,当柱距小于6 m 时,设一道拉条,大于6 m时,设两道拉条。在这里应特别提到斜拉条,在校图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钢结构厂家或设计者设斜拉条而不设撑杆的情况。原因是结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为通过结构力学知识,在斜拉条间设置撑杆,方可形成稳定体系。在屋面、墙面设计中还应注意隅撑布置,隅撑不是可有可无,它是为防止受压翼缘屈曲而设置。研究表明门式刚架的破坏首先是由于受压最大翼缘屈曲引起的。斜梁下翼缘与刚架柱内翼缘连接处是出现屈曲的关键部位,该处设隅撑十分重要。另外,《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以下简称CECS102:2002)中规定:在斜梁下翼缘受压区亦设置隅撑,其间距不得大于相应受压翼缘宽度的16(235/fy)0.5倍。按一般的门式刚架,檩距1500 mm左右时,隔一个檩条设一道隅撑可满足上述条件。
⑷抗剪键
《CECS102: 2002》中规定:柱脚锚栓不宜用于承受柱脚底部的水平剪力,水平剪力可由底板与混泥土基础间的摩擦力(摩擦系数可取0. 4)或设抗剪缝承受。这就是我们计算门架时,往往出现警告提示:“柱脚需要设抗剪! ”
分析上述原因,主要是门架结构一般自重较轻,柱脚底板与基础混凝土间的摩擦力较小,不足以抵抗水平的风荷载与地震作用,所以应设置抗剪键。抗剪键一般用角钢或工字钢制成,其截面与焊缝的抗剪承载力应进行计算,柱脚底板与基础表面间的空隙进行二次注浆。具体做法可参考《多、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节点构造详图》01SG519图集中第30页大样1、2的做法。
⑸柱脚锚栓的安装定位
这是设计人员往往忽视的问题,而在实际工程中锚栓定位不准确造成刚架或框架安装困难的工程案例比比皆是,本人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后来不得不加固处理。分析原因,主要是锚栓之间无连接,整体刚度差,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锚栓难免移位。针对上述原因,采取浇筑混凝土前预埋柱脚锚栓固定支架处理,具体做法见图1。固定支架与锚栓形成一个小的格构柱,这样锚栓的定位就方便准确了。⑹抗风柱与刚架的连接目前门式刚架的抗风柱设计存在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是将抗风柱与刚架做成一样,抗风柱与刚架梁或铰接或刚接,抗风柱既参与抗风又参与竖向荷载作用及横向水平作用。而设计人员往往又不做这样刚架的纵向抗风验算。这样做是漏算荷载的,是工程设计的一大忌。本人认为一个受力明确的排架结构不应让它的受力复杂化。这种做法是欠妥的;另一种做法是抗风柱与刚架在一条轴线上,但不考虑抗风柱受竖向荷载作用,抗风柱与刚架梁之间用一块钢板通过焊缝相连。这种做法仍然将一部分竖向荷载传给了抗风柱,而且钢板的侧向刚度很小,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发生屈曲后就很难保证有效地传递风荷载了。以上两种做法都存在弊端。在这里推荐以下做法:
采用厂房做法定轴网,第一榀刚架轴线与抗风柱错开500~600 mm,抗风柱翼缘通过连接板与刚架梁腹板加劲肋相连,且连接板及加劲肋上开竖向长圆孔,连接螺栓采用普通螺栓,做法见图2。图2 抗风柱与刚架连接大样
2 钢框架的设计
⑴钢框架体系的选择
常用钢结构框架可分为纯框架体系和框架—支撑体系两大类 。体系的选择与建筑物的高度、使用功能密切相关。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应与建筑师密切配合,当由于建筑功能限制无法设置支撑时,则应采用纯框架体系。纯框架体系由于无抗侧移支撑,纵横两个方向要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以下简称《抗规》)第5.5节弹性层间位移角小于等于1 /300的要求,梁与柱在纵横两个方向均应刚接;又因《抗规》第8. 3. 4 条规定:“柱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都与梁刚接时,宜采用箱型截面”,所以采用纯框架体系时,柱往往设计成箱型柱,但箱型柱内部防锈及使用过程中的维护相当困难,这是钢结构设计中的一大难题。本人也试图在设计中采用柱内浇筑混凝土的方法,但由于箱型柱在节点区设置加劲隔板,浇筑混凝土很困难;另一方面,钢管混凝土在国内仍处于研究阶段,常用设计软件无法计算,计算理论在各学报中不尽相同。基于以上原因,在设计纯钢结构框架时,大部分仍采用不灌混凝土的箱型截面柱。本人在试算过程中采用工字柱强、弱轴均刚性连接的算法,依据是《抗规》第8.3.4 条采用的文字是“宜”,参考内地大设计院图纸亦有采用上述设计方法的,但计算结果并不理想,弱轴方向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仍然无法满足《抗规》第8. 3. 4的要求。由于箱型柱在构造上的一些困难,故建议在设计多层钢结构房屋时尽量采用工字型柱,设计成框架—支撑体系。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尽量协调,通过在需要布置支撑位置布置楼、电梯间等不开大洞口墙体来实现支撑的隐形。实际工程计算结果表明,支撑对框架的位移控制效果非常好,加之采用工字形柱使得材料节省、防锈,使用中维护方便,弱轴方向的连接简单易行,实在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⑵节点设计
钢结构节点设计是钢结构设计的关键。铰接节点简单,力学关系明确,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重点讨论一下刚接节点的设计。梁柱刚性连接设计中,《抗规》8. 3. 4条推荐使用规范中图8. 3. 4 - 1的节点形式,在工程实际中采用的也大部分是这类节点。这种节点有两种计算依据:精确设计法和常用设计法。二者的区别是前者考虑腹板抗弯和抗剪,后者考虑腹板仅抗剪。精确设计法在实际设计中,腹板抗弯很难满足要求,必须较大程度地加厚腹板。加厚腹板的做法很不经济,所以工程中大多采用常用设计法,这种计算模型力学关系明确,计算简单,但是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采取抗震加强措施,如采用使塑性铰外移的梁端增强式连接或在离梁端不远处削弱梁上下翼缘的犬骨式连接。这是因为,在不做任何加强梁端翼缘的情况下,只考虑腹板连接螺栓承担剪力,弯矩由翼缘焊缝承担,那么翼缘焊缝的抗弯能力只有梁抗弯能力的80 %左右(即梁翼缘截面模量只有梁全截面模量的80 %左右) ,再按《钢结构设计规范》第3. 2. 2条,考虑现场施工条件焊缝强度设计值乘以折减系数0. 9,则其连接的抗弯承载力只有梁抗弯承载力的70%~75%。这种节点比等强连接还要低30% ~25% ,违背了“强节点,弱杆件”“大震不倒”的抗震基本原则。基于以上原因,应采用《多、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节点构造详图》01SG519图集第19、20页所示的抗震加强措施。
另外
我国在《抗规》及《钢规》中均未规定钢框架的抗震等级,只是分12层以下和12层以上两个标准。笔者认为这相对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设防烈度差异大的特点是不合适的。新旧《钢规》中对多、高层钢结构房屋均未规定伸缩缝的设置范围,仅对单层工业厂房做了一些规定。以上两点都是概念性的大问题,《钢规》不强调这两点是不合适的。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规范具体有什么规范 请尽可能的详细 跪求明细表
第一部分土建类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
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50001-2010
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0.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
12.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
1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1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5.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1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17. 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02
18. 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78-2008
19.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0-2002
20.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
2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22.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23.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24.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
2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规范GB50098-2009
26. 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10
27. 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
28.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2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30.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程GB 50113-2005
31.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32. 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33.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 50135-2006
3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 50137-2011
35.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2008
36.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50146-90
37.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
38.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39.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40.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
4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4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4.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45.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
46.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47.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48.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49.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50.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02
51.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2001
5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2001年局部修订)
5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54. 建筑防腐蚀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24-95
55. 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28-96
56. 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52-2010
57.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58. 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8-2010
59.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60.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6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
6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
63.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
64.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65.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67.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68.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
69. 工程建设勘察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379-2006
70. 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50404-2007
71.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72.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2007
73. 石油化工建(构)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453-2008
7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
75.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76.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2009
7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78.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
79. 双曲线冷却塔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573-2010
80. 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76-2010
81.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8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50608-2010
83. 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621-2010
84.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628-2010
85.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
86. 钢筋混凝土筒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69-2011
87. 预制组合立杆技术规范GB50682-2011
88. 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GB/T 50708-2012
89. 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程GB/T50733-2011
90. 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755-2012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91. 呋喃树脂防腐蚀工程技术规程CECS01:2004
92.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
93.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
94. 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
95. 砖砌圆筒仓技术规范CECS08:89
96. 进口木材在工程上应用的规定CECS12:89
97. 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CECS13:89
98.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2000
99. 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100. 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90
101.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5:90
102. 双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6:90
103. 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8:90
104. 柔毡屋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ECS29:91
105. 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38:2004
106. 混凝土及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控制规程CECS40:92
107. 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与连接设计规程CECS43:92
108. 砂、石碱活性快速试验方法CECS48:93
109.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结构技术规程CECS52:2010
110. 孔隙水压力测试规程CECS55:93
111. 混凝土电视塔施工技术规程CECS58:94
112. 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69:94
113. 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焊接目视检验规范CECS71:94 (与CECS 70:94)
114. 二甲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防腐蚀工程技术规程CECS73:95
115. 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96
116. 砖混结构房屋加层技术规范CECS78:96
117. 塔桅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CECS80:2006
118.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
119.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
120. 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规程CECS180:2005
121. 聚苯模板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94:2006
122. 聚合物水泥、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应用技术规程CECS195:2006
123. 建筑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ECS196:2006
124. 聚乙烯丙纶卷材复合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ECS199:2006
125.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CECS200:2006
126. 植物纤维石膏渣空心砌块应用技术规程CECS201:2006
127.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3:2006
128. 建筑室内吊顶工程技术规程CECS255:2009
129. 蒸压粉煤灰砖建筑技术规范CECS256:2009
130. 混凝土砖建筑技术规范CECS257:2009
131.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CECS266:2009
132. 水工混凝土外保温聚苯板施工技术规范CECS268:2010
133. 自承重砌体墙技术规程CECS281:2010
134. 轻钢构架固模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CECS283:2010
135. 波浪腹板钢结构应用技术规程 CECS290:2011
136. 高差仪应用技术规程CECS314:2012
城镇建设工程行业标准
137.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
138. 粉煤灰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及验收规程CJJ4-97
139. 煤渣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暂行技术规定CJJ5-83
140.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
141. 乳化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CJJ42-91
142. 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CJJ43-91
143.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144. 民用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规程CJJ/T53-93
145. 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CJJ62-95
建筑工程行业标准
14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147.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
148.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149.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5
150.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12-2006
151.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04
152. 蒸压加气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7-2008
153.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154.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92
155. V形折板屋盖设计与施工规程JGJ/T21-93
156.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157.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27-2001
158. 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86
159.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160.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16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62.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02
163.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164.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
16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166.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167.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2006
168. 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J65-89
169.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2009
17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1-90
171. 自流平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2009
172.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备案号J278-2010
173. 网架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GJ78-91
17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75.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176.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177.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2011
178.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179.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05/备案号J1006-2010
180. 建设领域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规范JGJ/T90-92
18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93-91
182.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02
183. 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88-92
184.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185. 建设领域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规范JGJ/T90-92
18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T92-2004
18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88.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11
189. 钢框胶合板模板技术规程JGJ96-95
19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10/备案号J65-2010
191.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192.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
193. 塑料门窗安装及验收规程JGJ103-2008
194.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
195. 机械喷抹灰施工规程JGJ/T105-2011
196.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197.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0/备案号J986-2010
198. 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JGJ108--96
199. 钢筋锥螺纹接头技术规程JGJ109—96
200. 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JGJ110—2008
201.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202.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114—2003
203.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2006
204.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备案号J886-2009
205.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06. 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JGJ/T121-99
207. 外墙饰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126—2000
208. 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2010/备案号J43-2010
209.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备案号J84-2011
210.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备案号J85-2009
211.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
212.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备案号J886-2009
213.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
214. 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139—2001
21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140-2004
216.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217. 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JGJ/T186-2009
218.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160-2008
219.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备案号J1138-2010
220.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221. 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
222. 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JGJ/T 172-2012备案号J861-2012
223. 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175-2009/备案号J884-2009
224.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备案号J970-2009
225. 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备案号J887-2009
226. 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9/备案号J888-2009
227. 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183-2009/J892-2009
228.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定JGJ/T185-2009/备案号J951-2009
229. 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JGJ/T186-2009/备案号J952-2009
230. 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备案号J953-2009
231.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188-2009/备案号J954-2009
232.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09/备案号J957-2009
233. 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JGJ195-2010/备案号J987-2010
234. 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196-2010/备案号J974-2010
235. 混凝土预制拼装塔机基础技术规程JGJ/T197-2010/备案号J1086-2010
236. 施工企业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JGJ/T198-2010/备案号J993-2010
237. 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02-2010/备案号J999-2010
238.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基础数据标准JGJ/T204-2010
239. 建筑门窗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205-2010/备案号J991-2010
240. 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206-2010/备案号J1038-2010
241.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08-2010/备案号J1007-2010
242. 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JGJ209-2010/备案号J1009-2010
243.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JGJ/T210-2010/备案号1005-2010
244. 建筑工程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规程JGJ/T211-2010/备案号J1004-2010
245. 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JGJ/T212-2010/备案号J1080-2010
246. 建设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215-2010/备案号J1067-2010
247. 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规程JGJ/T216-2010/备案号J1068-2010
248. 混凝土结构用钢筋间隔件应用技术规程JGJ/T219-2010/备案号J1139-2010
249. 建筑工程可持续性评价标准JGJ/T222-2011/备案号J1217-2011
250.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224-2010/备案号J1127-2010
251. 倒置式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230-2010/备案号J1124-2010
252. 建筑施工承接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JGJ231-2010/备案号J1128-2010
253. 水泥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233-2011/备案号J1144-2011
254. 择压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4-2011/备案号J1157-2011
255. 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T235-2011/备案号J1166-2011
256. 混凝土基层喷浆处理技术规程JGJ/T238-2011/备案号J1156-2011
257.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JGJ 248-2012备案号J 1397-2012
258. 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JGJ/T249-2011/备案号J1215-2011
259. 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2011/备案号J1218-2011
260. 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技术规程JGJ253-2011/备案号J1329-2011
261. 建筑施工竹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254-2011/备案号J1336-2011
262.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2011/备案号J1230-2011
26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 JGJ/T259-2012 备案号J1403-2012
264. 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板结构技术规程JGJ/T273-2012备案号J1411-2012
265. 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JGJ276-2012 备案号1354-2012
266. 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2012备案号J1414-2012
267.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283-2012/备案号J1404-2012
电力工业标准
268. 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5022-93
269. 火力发电厂地基处理技术规定DL5024-93
270. 火力发电厂建筑装修设计标准DL/T5029-94
271.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DL/T5035-2003
272.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建筑工程篇)SDJ69-87
273. 火力发电厂主厂房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暂行规定DLGJ99-91
274.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土建工程篇)
浙江省及宁波市标准
27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276.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08-2000
277.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03
278.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33/1016-2004
279.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33/T1024-2005
280. 绿色建筑标准DB33/T1026-2006
28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DB33/1035-2006
282. 住宅装饰装修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33/T1043-2007
283. 刚-柔性复合桩基技术规程DB33/T1048-2010
284. 回弹法检测泵送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P33/T1049-2008
285. 复合地基技术规程DB33/1051-2008
286. 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及系统技术规程DB33/T1054-2008
287. 建筑门窗应用技术规程DB33/1064-2009
288. 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1065-2009
289. 浙江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33/1068-2010
290. 聚氨酯硬泡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规程DB33/1069-2008
291. 建筑工程消防验收规范DB33/1071-2010
292. 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检测技术规程DB33/T1087-2012
293. 宁波市软土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暂行技术规定
294. 宁波软土地基建筑基坑土钉支护施工指南2006甬SG-04
295. 宁波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技术要则2008甬JZ-08
296. 浙江省住宅初装饰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试行)
第二部分安装类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
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90
3.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90
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2006
5.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
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0-2006
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92
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2-92
1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3-92
11.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184-93
12.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185-93
1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93(1999年局部修订)
14.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15.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297.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2009
298. 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3-2005
16.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97
17.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
18.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9.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20. 工业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50252-94
2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96
2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流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5-96
23.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6-96
2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7-96
2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05
26.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27.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98
28.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98
29.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30.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
3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
32.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01-2007
33. 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617-2010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34. 埋地给水钢管道水泥砂浆衬里技术标准CECS10:89
35. 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结构设计规范CECS16:90
36. 埋地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道工程CECS17:2000
37. 混凝土排水管道工程闭气检验标准CECS19:90
38. 建筑给水硬聚氯乙烯管道设计与施工验收规程CECS41:2004
39.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CS57:94
40. 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122:2001
299. 给排水水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270:2010
城镇建设工程行业标准
41. 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
42. 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2008
43. 建筑排水复合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T165-2011
电梯钢构 要求?
按照《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和《钢结构设计规范》,有详细的规定。
电梯钢结构设计要点及施工应注意哪些事项
77、什么是负刚度?答:一根压杆,由于作用有轴力,它实际上的抗侧刚度有所减小,它刚度的减小,是由于轴力产生的,所以可以认为轴力产生了负刚度。一个 简单的门式刚架,比如说中间加有摇摆柱,摇摆柱就是负刚度。本来刚架本身有一定的刚度,不加摇摆柱时,结构刚度很好,钢柱稳定计算也可以算过去。但是加上 摇摆柱,原来能算过去的钢柱稳定现在反而不够了。摇摆柱不仅不能给结构提供刚度,还需要结构给它提供刚度。这时我们说摇摆柱就是负刚度。78、在设计中强 剪弱弯是怎么体现的?答:“强剪弱弯”是抗震设计中对结构延性的基本要求之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有两种破坏可能: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发生弯曲破坏时, 钢筋屈服后形成塑性铰,从而具有塑性变形能力,构件表现出很好的延性。而发生剪切破坏时,其破坏形态是脆性的或延性很小,不能满足延性的设计要求。因此, 抗震设计时要求构件的抗剪能力大于抗弯能力,即强剪弱弯。在设计方面主要体现在《混凝土规范》11.3.2、11.3.7、11.4.4、 11.4.15(在《抗规》和《高规》里也有同样的规定)。截面太小首先配筋不便,并且如果梁高太小会造成钢筋分布太近,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很容易造 成梁的刚度不够。对于梁的剪切破坏主要有三种:1、斜压破坏,主要发生在腹部很薄的T型、工字形截面梁内,对于有腹筋梁,当腹筋配置过多腹筋超筋也产生这 种破坏,这种梁的跨高比很小;2、斜拉破坏,这种梁跨高比很大,少筋破坏;3、剪切破坏即跨高比居中的情况。79、为什么扭转比平动震害大答:平动产生的 应力基本是均匀的,而扭转产生的应力不是均匀分布的,角部应力集中。况且实际使用中荷载(质量)分布不均匀,会加重扭转的80、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的 区别?答: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都是相对的概念,一般建筑的最大位移发生在顶端,故最大位移一般指建筑物顶端相对于建筑物底部的侧移,最大层间位移是指 相邻两层之间的最大相对侧移;限制最大层间位移可能是为了防止出现局部较大的薄弱层,以防建筑物刚度沿高度方向有较大的突变;限制最大位移则主要处于安全 和正常使用等方面的考虑。请高手补充80、刚度是什么意思?答:刚度是指:单位变形条件下,结构或构件在变形方向所施加的力的大小。在结构静力或动力分析 时需要用到。如用位移法分析结构内力时要用到刚度矩阵,计算地震作用或风振影响时需要用到结构的刚度参数。还有在设计动力机器基础时也需要用到结构刚度参 数。 刚度是和材料特性及截面特性直接相关81、阻尼比与结构所受到的地震作用有何关系?答:1)首先是关于阻尼比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阻尼比对振动系统的自 振周期是有影响的,这可以从有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自振周期ωD的表达式中明显可见:ωD=ω(1-ζ2)1/2,但由于实际结构系统的阻尼比ξ通常都小于 0.1,所以有阻尼系统和无阻尼系统的自振周期ω近似相等,实际计算中通常按无阻尼系统的自振周期确定。至于wenjin提到“分别输入阻尼比为 0.05,和0.5做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是周期不变”,并非证实阻尼比对结构的自振周期毫无影响,实际上这是因为程序通常都是按照无阻尼系统来计算结构 的自振周期(原因如上),所以不管你输入多大的阻尼比,计算得到的自振周期永远都是一样。2)阻尼对结构的影响主要反应在其对结构振动幅值(非振型)的消 减方面。增大阻尼,可以大大降低结构的变形幅值;反之相反。 3)阻尼的概念是指振动系统在振动过程中所有耗散振动能量的机制。因此,实际结构系统的阻尼是十分复杂的,包括由于材料分子之间的摩擦引起的内阻尼机制、 构件之间支承与连接部位的摩擦机制、振动时与周围介质(大气等)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耗散机制、振动时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耗散机制等。所有这些 机制显然均与结构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分布无关,但与结构的材质有关系。82、什么是地震动?答:地震动是指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面运动。这种地面 运动可以用地面质点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时间函数表示。地震动的显著特点是其时程函数的不规则性。现阶段的研究强烈依赖强地观测。83、厂房开推拉门, 推拉门开小门能不能达到防火疏散要求?答:现行规范中强条规定,对厂房建筑疏散门不能用推拉门,即使是推拉门上开小门也不行的。所以要用推拉门,只能另外 设置平开门作为疏散用。84、什么是风振系数?什么是阵风系数?答:风振系数主要反映的是风引起的结构振动影响的大小,是风荷载引起的动力反应。 阵风系数考虑的是直接承受风荷载作用的围护结构的风反应增大系数,只用于计算围护结构。
85、PKPM平面内计算长度要不要调整?答:就我所知:在STS平面分析程序中,平面内计算长度系数默认为(-1),是这样的,(-1)表示由程序自动 确定计算长度系数,如果手工修改为一个大于0的数,则程序就不再自动确定计算长度系数,而采用手工输入值作为计算长度系数。如果保持程序默认(-1),则 程序自动确定计算长度的方法是这样的:1、对于门式刚架,且选择门规验算时,平面内计算长度按门规侧移刚度方法程序自动确定;2、对于框架结构,选择钢结 构规范验算,则按钢结构规范线刚度比方法程序自动确定;3、对于有吊车作用的排架结构,选择钢结构规范验算,对于排架柱,按钢结构规范阶形柱的计算长度确 定方法程序自动确定,非排架柱按线刚度比方法确定。以下情况下需要考虑手工修改: 1、带夹层的门式刚架,对于夹层柱; 2、超过二阶以上的排架柱; 3、有侧移的框架,柱的上下梁都为铰接情况。86、sts-satwe计算时,负弯矩调幅系数取多少?答:负弯矩调幅系数主要针对砼结构中的连续次梁,对 主梁不允许调幅。在sts用satwei分析时,最好将次梁做成铰接,因此此系数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87、剪重比怎么控制?答:剪重比超限就是意味着计 算的地震作用小于《抗规》5.2.5条的下限,宜适当加大结构的截面尺寸,提高其刚度,使地震作用不至于太小而不安全;当地震作用超出其上述限值太多时, 应适当减小结构刚度,使结构设计比较经济合理。规定剪重比的下限,就是为了提高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的安全性,让结构能承担大于该薄弱楼层按刚度分配的剪力 值,不至于过早的出现塑性铰。88、STS计算砼柱钢梁结构,选用门规和钢规砼柱配筋,为何相差很大?答:用STS计算钢梁砼柱结构,选用门刚规范与钢结 构规范,砼柱配筋相差很大,是柱的计算长度的差异引起的。89、用STS设计混凝土柱加变截面钢梁的单层工业厂房?答:可以按STS中的排架结构设计。此 时屋面如果是采用轻型钢结构材料,可以按门刚架工程进行变截面钢梁的设计;程序对于混凝土柱自动按混凝土规范计算。对于这种结构型式,关键是做好混凝土柱 和钢梁的节点铰接设计,这个连接节点目前需由用户自行设计;有条件的话建议在钢梁下部设置一根单拉杆来释放钢梁对柱顶产生的较大水平力。假如还要进行混凝 土柱的施工图绘制工作,在计算分析完以后,如果作用有吊车,需进行“PK-排架绘图“,如果没有吊车作用,只要选择”PK-框架绘图“就 可绘制柱施工图了。 90、STS软件中的“吊车梁跨度”和“相邻吊车梁跨度”?答:即柱距,是吊车梁的跨度。91、带支撑的钢结构框,SATWE算得的底层柱底内力?答:目 前SATWE输出的底层柱底内力未包含与柱脚连接的支撑构件内力。在STS钢框架节点连接设计程序中可以自动完成支撑构件内力到柱脚节点内力的转换。如果 必须要进行人工柱脚节点设计,建议另建一个计算模型并在最底层再增加一个很矮的标准层,形成一段短柱得到合并后的柱脚内力设计值。92、目前STS门型柱 间支撑计算?答:目前在“墙面设计”模块中还不能计算。可以在STS二维计算程序中单独建模分析。93、新版STS计算中“变截面柱腹板高厚比不满足允许 值”的提示,允许值文本文件显示56.45?答:STS 从2004年4月版本开始根据规范改进了变截面柱腹板高厚比允许值计算方法。程序首先判断变截面柱是否满足门式刚架规程6.1.1条第6款中腹板高度变化 率是否小于60mm/m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则按入W=0.8及该条第7款计算变截面拄腹板高厚比允许值,如果采用Q345钢则允许值变为56.45。 94、钢框架节点设计时程序不满足抗规8.2.8条,多次调整梁截面都不行?答:STS 对此已作了改进,可自动调整设计结果(如增加螺拴数量、增加连接板厚度、增加焊角尺寸、或者将单剪连接改双剪连接等措施),以尽可能满足该条要求。如果 Mu1.2Mp不能满足,需要修改梁截面(一般要求采用大翼缘截面尺寸),或者参考有关图集来加强梁端连接或者削弱梁截面解决,从规范条文理解分 析,对于悬臂梁构件可不按此条要求处理。95、无支撑钢框架和SATWE里的“p-△“效应?答:SATWE中的“p-△“效应是针对混凝土结构的,于钢 结构设计规范中的二阶弹性分析有所不同,目前STS还不能做此类结构的二阶弹性分析。96、问:SATWE软件计算钢结工程,在各层配筋的文本文件 中,F3(m)和F3(s)分别代表何意?答:F3(m)表示梁跨中剪应力值。F3(s) 表示梁支座剪应力值。97、 1:在设计一个钢框架―支撑结构,具体计算遇到两个问题:SATWE有否按《抗规》针对此类结构进行8.2.3―2条规定“框架部分按计算得的地震剪力乘 以调整系数,达到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5%和框架部分地震剪力最大值的1.8倍二者的较小者”?还有就是人字形与V字形支撑有否放大调整?答:《抗 规》8.2.3―2条程序暂没有调整,因大数此类结构都能达到这一要求;人字形与V字形支撑内力,包括十字交叉支撑和单斜杆支撑等都按《高钢规 JGJ98--90》执行调整,偏心支撑的内力不放大。98、问:在门式刚架计算中,按照门规的要求,需要在基本风压的基础上考虑综合调整系数,问程序有 否自动考虑?又阵风系数在程序中是怎样考虑? 答:根据用户使用菜单功能的不同,程序考虑的情况不一样。如在门式刚架交互输入中已在风荷载对话框中分别列出基本风压,调整系数值,用户只需确认即可;在 工具箱如檩条等计算对话框中程序描述是“调整后的基本风压”,那么在这里就需要用户将综合调整系数1.05乘以基本风压值之后再填写进去。阵风系数在门规 中附录A中规定不需要考虑阵风系数。99、我们在STS中做一个排架结构,混凝土柱钢梁,当柱子的混凝土标号由C20变为030后,为何计算结果柱子的弯 矩及配筋均有上升? 答:柱子混凝上标号C20变为C30,弹性模量由2.55 X 104N/mm2变为3.0 X 104N/mm2,柱刚度有所增加,地震剪力会有所不同,柱子与梁的线刚比也发生变化,分配到的内力也不同了,因此会改变,但数值变化不大。100、多跨 门式刚架结构中,中间柱的内力包络图基本相等,为何计算结果中中柱的基础底板厚度设计不同?答:sts中柱的基础底板厚度设计是对柱的所有工况下的内力进 行计算取最不利的计算结果,对于多跨结构由于STS程序可以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各工况下中间柱的内力会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各中间柱底板设计尺寸厚度 等不同。101、在钢结构支架计算中,我们发现使用;SATWE计算和TAT计算结果出入较大,工程结果中.TAT钢梁整体稳定计算均为0,而SATWE 的钢梁整本稳定计算为2,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TAT与SATWE两种模型计算假定本身就是不一致的,在TAT中是按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所以钢梁的稳定验算均为0,另外TAT中风荷载是取计算 值,而SATWE中风荷载是取规范中上限,所以会有些偏大,导致结果的差异。
102、设计一有填充墙的钢框架,用SATWE计算,发现计算风载和不计算风载两者的计算结果相差非常大,很是迷惑,但本人觉得无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受风面 积只有梁柱,风载很小,计算与不计算两者的差值很小才是,所以烦请解释一下原因? 答:无填充墙的钢结构该项只用于计算风振系数时用到,挡风面还是考虑整个墙面完全挡风来考虑的;如果您的结构是一个开敞式结构,可以根据您的梁柱构件挡风 系数修改体型系数,折算成全墙面挡风,或着手工交互修改作用风载。103、我们设计钢结构或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常遇到有效质量系数已经大于90%,但是剪 重比不够的现象,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答:这种情况往往是结构刚度、质量不匹配造成的。可按以下几方面检查处理:1].需要增加结构刚度,或调整结构布 置。2].检查结构加载是否有问题,荷载太小也是楼层质量偏小,剪重比太小的原因之一。3].只有在确认结构方案(结构布置、荷载作用)合理后,才可以启 用程序内部的最小地震剪力放大系数这个功能。否则,应视为结构方案不合理,需要重新调整。104、我在应用STS钢结构软件查询计算结果时发现短梁与柱连 接节点中腹板与柱角焊缝厚度为负值,这是什么意思呢?答:焊缝高度出现负值,是当焊缝设计不够时,程序自动在焊缝尺寸计算值的前面加的一个负号,在绘施工 图时此值有时会变成“*”,没有特殊含义,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用户应对该焊缝值自行计算调整。1)不计算竖向荷载;2)一次性加载;3)按模拟施工加 荷方式计算竖向力1;4)按模拟施工加荷方式计算竖向力 2。我想请教各位高手:什么时候要考虑施工加荷方式计算竖向力?什么情况不计竖向荷载?1)不计算竖向荷载,即不计算竖向力:它的作用主要用于对水平荷载 效应的观察和对比等。 2)一次性加载计算: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因为施工的层层找平对多层结构的竖向变位影响很小,所以不要采用模拟施工方 法计算。 3)模拟施工加载方法1: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方法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但是对于“框剪结构”,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在导给基础的内力 中剪力墙下的内力特别大,使得其下面的基础难于设计。于是就有了下一种竖向荷载加载法。4)模拟施工加载方法2:这是在“模拟施工方法1”的基础上将竖向 构件(柱、墙)的刚度增大10倍的情况下再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也就是再按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的情况下进行计算。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比较均 匀合理,可以避免墙的轴力远远大于柱的轴力的不和理情况。由于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使得水平梁的两端的竖向位移差减少,从而其剪力减少,这样就削弱了楼面 荷载因刚度不均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所以这种方法更接近手工计算。另外pkpm公司还在其技术说明中提到:"模拟施工加载2"是在原模拟施工加载计算原则 的基础上,通过间接方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增大10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这样,基础的受力更均匀。对于框剪结构而言,外围框架 柱受力有所增大,剪力墙核心筒受力略有减小。 "模拟施工加载2"在理论上并不严密(本人解释:人为的扩大了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的线刚度比),只能说是一种经验上的处理方法,但这重经验上的处理,会使 地基有不均匀沉降的结构的分析结构更合理,能更好地反映这类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设计人员在软件应用中,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所以,pkpm 公司建议:在进行上部结构计算时采用“模拟施工方法1”;在基础计算是,用“模拟施工方法2”的计算结果。这样得出的基础结果比较合理。105、什么是单 偏压?什么是双偏压?答:单偏压和双偏压的计算方法不一样,单偏压在计算配筋时,计算X方向配筋时不考虑Y向钢筋的作用,计算结果具有唯一性;而双偏压则 恰恰相反,双偏压在计算X 方向的配筋时要考虑与Y向钢筋叠加,计算结果具有不唯一性。《高规》6.2.4条规定,“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 ”。一般建议用户使用单偏压计算,使用双偏压验算(目前的SAWTE及TAT软件均已增加此功能,操作简介见2003年《PKPM新天地》1期38页)。 用户进行双偏压验算前,要先完成柱的施工图设计,否则有可能验算出错。如在特殊构件定义中指定了角柱,程序自动按照双偏压计算。另外,当考虑了“双向地震 力作用”时,不应同时考虑[按双偏压计算]一般框架柱配筋。对于异形柱,这两种计算方法的区别在于:“单偏计算”是将主形心内力作用效应分解到各个柱肢上 再进行单偏对称配筋计算,而“双偏计算”是将主形心内力作用效应按异形柱的全截面进行配筋,因此有角筋共用。一般情况下异形柱宜采用双偏压计算,这样异形 柱的配筋计算会更准确106、层间位移的计算应按照平面投影的两点间距离计算,还是按两点的x和y方向增量分别计算。答:按位移增量计算。107、钢结构 全截面焊接算刚接吗?答:刚接是肯定的,腹板与翼缘都焊接,腹板传递剪力和翼缘传递弯矩都能实现。只是节点形式应有所改进:一是不方便施工;二是容易引起 焊缝应力集中,对结构安全产生影响。可以改成腹板螺栓连接,上下翼缘焊接形式;或是全改成螺栓连接形式。108、什么是偏心支撑?什么是中心支撑?答:中 心支撑即支撑轴线与梁柱交点相交,偏心支撑即支撑轴线与梁轴线交点同梁柱交点有一定的距离,两交点间的梁段即所谓耗能梁段。严格的说横向框架纵向支撑结构 也是框架-支撑结构,但前者一般纵向为梁柱铰接,单向设置支撑,多用于单层或低层结构;而后者在狭义上一般是梁柱双向刚接,双向设置支撑,多用于多高层结 构。关于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框架-支撑体系是有效的、经济的和常用的钢结构抗侧力结构体系,它的作用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基本类 似,均属于共同工作结构体系。框架-支撑体系是由框架体系演变来的,即在框架体系中对部分框架柱之间设置竖向支撑,形成若干榀带竖向支撑的支撑框架;支撑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通过刚性楼板或弹性楼板的变形协调与刚接框架共同工作,形成一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称之为框架-支撑体系。当沿内筒周边及电梯井道 和楼梯间等长隔墙部位设置支撑框架,形成带支撑框架的内筒结构时,内筒与外框架则构成框架-内筒体系。支撑框架中的框架梁与框架柱仍为刚接相连,而支撑杆 的两端常假定为与梁柱节点铰接相连,即支撑杆中不产生弯矩和剪力,只产生轴向力。因此,支撑框架既具有框架的受力特性和变形特征,又有铰接桁架的受力特性 和变形特征,它有利于增加结构的侧向刚度。
109、什么是节点域?答:节点域一般是指框架节点域,钢框架柱的翼缘板、腹板的厚度均较薄,在框架节点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剪切变形,对框架水平位移有 10~20%影响。节点域剪切变形对内力也有影响,一般在10%以内。如果框架有支撑时,节点域剪切变形将随支撑体系侧向刚度的增加而锐减。110、 耦联的含意和实质?答:在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耦联是指平扭耦联,它由于结构的刚心和质心不重合,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会产生扭转。对于体形规则,结构抗 侧力构件基本对称布置的结构,其刚心和质心偏离不是很大,平扭耦联不太严重,此时可以不考虑平扭耦联,振型组合采用SRSS方法即可。对于体形不规则的结 构,其刚心和质心偏离较大,此时则必须考虑平扭耦联,振型组合则相应采用CQC法,振型数应取9-18个或更多,具体振型数取值多少可根据振型质量定,其 原则为:使所取的振型质量的百分比大于90%。对于你这个具体工程,由于体形复杂,必须考虑平扭耦联,考不考虑平扭耦联与层数无关,只与刚心和质心的偏离 程度有关。在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平扭耦联严重的情况,方法有:调整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和刚度、设缝将结构分成几个体形简单的子结构等。111、什么是对 中和轴的面积矩?答:截面上某一微元面积到截面上某一指定轴线距离的乘积,称为微元面积对指定轴的静矩。H型可按下式计算。S=翼缘面积*翼缘形心到结构 形心的距离+中和轴以上的腹板面积*中和轴以上腹板的形心到中和轴的距离。 112、强支撑框架柱计算长度如何求?答:可计算出K1,K2,K1,K2分别为相交与柱上、下端的横梁线刚度之和与柱线刚度之和的比值。计算长度系数 μ=[3+1.4(k1+k2)+0.64k1k2]/[3+2(k1+k2)+1.28k1k2]113、吊筋的作用是什么?答:主次梁交接部位应优先 选择每边3根加密箍筋抗剪,若箍筋抗剪不满足时,需按计算配置吊筋,吊筋的作用不仅是抗剪的作用,因为计算主梁截面箍筋时已经计入了该集中力的作用,附加 吊筋或箍筋是为了防止此集中力作用区域下部砼拉脱,而将该集中力传递到梁顶部,或者说类似于防冲切破坏(在极限或接近极限荷载时,次梁顶部区域产生裂缝或 端支座为铰接处理)。114、锚栓抗拉强度为什么要低于相同强度钢构件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例如Q235的锚栓抗拉强度设计值只有140,而不是215,为 什么呢??答:柱脚底板虽然一般较厚,但其平面外刚度毕竟有限,在锚栓的拉力作用下会发生翘曲变形,同时锚栓受拉变形,减弱了锚栓的锚固作用。为了考虑这 种情况而又不致使底板过厚,规范里把锚栓的抗拉承载力降低了,通过减小锚栓变形的方法来保证底板不至于发生过大的翘曲。。115、什么是施工缝?答:因施 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 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受到施工工 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116、什么是沉降缝?答: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 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117、什么是伸缩缝?答: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 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118、什么是抗震缝?答: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 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119、什么是材料的泊松比?答:在材料的比例极限内,由均匀分布的纵向应力所引起的横向应变与相应的纵 向应变之比的绝对值。比如,一杆受拉伸时,其轴向伸长伴随着横向收缩(反之亦然),而横向应变 e' 与轴向应变 e 之比称为泊松比 V。材料的泊松比一般通过试验方法测定。主次泊松比的区别:主泊松比PRXY,指的是在单轴作用下,X方向的单位拉(或压)应变所引起的Y方向的压(或 拉)应变,次泊松比NUXY,它代表了与 PRXY成正交方向的泊松比,指的是在单轴作用下,Y方向的单位拉(或压)应变所引起的X方向的压(或拉)应变。 PRXY与NUXY是有一定关系的: PRXY/NUXY=EX/EY,对于正交各向异性材料,需要根据材料数据分别输入主次泊松比,但是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来说,选择PRXY或NUXY来输入 泊松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只要输入其中一个即可
120、什么是弹性模量?答:又称杨氏模量。弹性材料是一种最重要、最具特征的力学性质。是物体弹性t变形难易程度的表征。用E表示。定义为理想材料有小 形变时应力与相应的应变之比(受到变形应力时恢复其原形状和结构的能力)。E以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表示,单位为牛/米^2。模量的性质依赖于形变的性质。 剪切形变时的模量称为剪切模量,用G表示;压缩形变时的模量称为压缩模量,用K表示。模量的倒数称为柔量,用J表示。121、为什么行车梁中间劲板与下翼 缘要空
电梯钢结构施工方案
电梯钢结构施工方案:
(1)技术准备
审查设计文件是否齐全合理,符合国家标准。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图电梯钢结构设计规范,施工图,图纸说明和设计变更通知单等。是否经过设计,校对,审核人员签字,设计院盖章,建设部门存档,监理单位核对,并由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会审签字。
根据工厂、工地现场的实际起重能力和运输条件,核对施工图中钢结构的分段是否满足要求;工厂和工地的工艺条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设计文件进行构件详图设计,以便于加工制作和安装。并编制材料采购计划。
钢结构的加工工艺方案,由制造单位根据施工图和合同对钢结构质量、工期的要求编制,并经公司的总工程师审核,经发包单位代表或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2)材料的采购、存放
本工程钢结构主材和附材全部采用Q235号钢制作,钢材采购的数量和品种应和订货合同相符,钢材的出厂质量证明书数据必须和钢材打印的记号一致。本工程采用手工电焊和高强度螺栓连接,焊接材料为J422型焊条,高强度螺栓连接。涂料,稀释剂等产品技术性能,颜色均应符号设计要求。
钢构件应按结构的安装顺序分单元成套供应。钢构件存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无积
水。钢构件应按种类、型号、安装顺序分区存放。底层垫枕应有足够支承面,相同型号的钢构件叠放时,各层构件的支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并应防止构件被压坏和变形。焊接材料和螺栓涂料应建立专门仓库,库内应干燥、通风良好。
(3)材料的验收
钢结构使用的钢材、焊接材料、涂装材料和紧固件等应具有质量证明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标准的规定。进场的原材料,除必须有生产厂的质量证明书外,并应按照合同要求和现行有关规定在甲方、监理的见证下,进行现场见证取样、送样、检验和验收,做好检查记录。并向甲方和监理提供检验报告。
钢材表面不许有结疤、裂纹、折叠和分层等缺陷;钢材端边或断口处不应有分层、
夹渣。有上述缺陷的应另行堆放,以便研究处理。钢材表面的锈蚀深度,不超过其厚度负偏差值的1/2;并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C级及以上。严禁使用药皮脱落或焊芯生锈的焊条、受潮结块或已熔烧过的焊剂以及生锈的焊丝。
钢结构工程的材料代用。由于个别钢材的品种、规格、性能等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要进行材料代用时,应经设计单位同意并答署代用文件,一般是以高强度材料代替低强度材料,以厚代薄。
施工设备场地布置
施工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施工场地实地布置,其原则为生活设施应尽量远离施工场地,材料应就近靠近施工场地,设备则根据施工临时用电设施合理布置。 钢构件力求在吊装现场就近堆放,并遵循“重近轻远”的原则,对规模较大的工程需另设立钢构件堆放场。钢构件在吊装现场堆放时一般沿吊车开行路线两侧按轴线就近堆放。其中钢柱和钢屋架等大件位置,应依据吊装工艺作平面布置设计,避免现场二次倒运困难。钢梁、支撑等可按吊装顺序配套供应堆放,为保证安全,堆垛高度一般不超过2米和三层。
钢结构构件制作、组装、检验
(1)放样、号料
熟悉施工图,并认真阅读技术要求及设计说明,并逐个核对图纸之间的尺寸和方
向等。直接在板料和型钢上号料是,应检查号料尺寸是否正确。 准备好做样板、样杆的材料,一般可采用薄钢板和小扁钢。
号料前必须电梯钢结构设计规范了解原材料的材质及规格,检查原材料的质量。不同规格、不同材质
的零件应分布号料。并根据先大后小的原则依次号料。钢材如有较大的弯曲、凹凸不平时,应先进行矫正。尽量使相等宽度和长度的零件一起号料,需要拼接的同一种构件必须一起号料。钢板长度不够需要焊接拼接时,在接缝处必须注意焊缝的大小及形状,在焊接和矫正再划线。
样板、样杆上应用油漆写明加工号、构件编号、规格,同时标注上孔直径、工作
线、弯曲线等各种加工符号。
放样和号料应预留收缩量及切割、铣刨需要的加工余量,尽可能节约材料。 主要受力构件和需要弯曲的构件,在号料时应按照工艺规定的方向取料,弯曲的
外侧不应有样冲点和伤痕缺陷。
本次号料的剩余材料应进行余料标识,包括余料编号、规格、材质等,以便于再
次使用。
(2)切割
钢材下料常用的有氧割、机械切割(剪切、锯切、砂轮切割)等方法。氧割的工艺要求:
气割前,应去除钢材表面的油污、浮锈和其电梯钢结构设计规范他杂物,并在下面留一定的空间。 大型工件的切割,应先从短边开始。
在钢板上切割不同形状的工件时,应靠边靠角,合理布置,先割大件,后割小件;
先割较复杂的,后割简单的;窄长条形板的切割,采用两长边同时切割的方法,以防止产生旁弯。
(3)矫正和成型
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6℃、低合金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2℃时,不应进行冷矫正和冷弯曲。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时,加热温度不应超过900℃。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后应自然冷却。
当零件采用热加工成型时,加热温度应控制在900~1000℃;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分别下降到700~800℃之前,应结束加工。
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或损伤、划痕深度不得大于0.5㎜,且不应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的1/2。
(4)边缘加工和端部加工
气割或机械剪切的零件,需要进行边缘加工时,其刨削量不应小于2.0㎜。 焊接坡口加工宜采用自动切割、半自动切割、坡口机、刨边等方法进行。边缘加工一般采用刨、铣等方式加工。边缘加工应注意加工面的垂直度和表面粗糙度。
(5)制孔
制孔通常采用钻孔和冲孔方法:钻孔是钢结构制造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能用于几乎任何规格的钢板、型钢的孔加工;冲孔一般只用于较薄钢板和非圆孔加工。而且要求孔径一般不小于钢材的厚度。
当螺栓孔的偏差超过允许值时,允许先采用与钢材材质相配备的焊条进行补焊孔洞后,重新制孔,但严禁采用钢块填塞方法处理。
钢结构焊接、检验(手工电弧焊)
(1)施工准备 技术准备
在构件制作前,工厂应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以及《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的要求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根据施工制造方案和钢结构技术规范以及施工图纸的有关要求,编制各类施工工艺
材料要求
建筑钢结构用钢材及焊接材料的选用应符合设计图的要求,并有质量证明书和检验报告,当采用其他材料代替设计的材料时,必须经原设计单位同意。
钢材的成分、性能复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大型,重型及特殊钢结构的主要焊缝采用的焊接填充材料应按生产批号进行复验。复验应由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质量监督检测机构进行。
钢结构选用的新材料必须经过新产品鉴定。焊接T型、十字型、角接接头,当其翼缘板厚度等于或大于40㎜时,设计宜采用抗层壮撕裂的钢板。
焊接材料应符合国标《碳钢焊条》(GB/T5117)、《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焊条、焊丝、焊剂和药芯焊丝在使用前,必须按产品说明书及有关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干。低氢型焊条烘干温度为350~380℃,保温时间应为1.5~2小时,烘干后应缓冷放置于110~120℃的保温箱中存放、待用;使用时应置于保温筒内;烘干后的低氢型焊条在大气中放置时间超过4小时应重新烘干;烘干次数不应超过2次;受潮的焊条不应使用。
对接要求
焊件坡口形式要考虑在施焊和坡口加工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焊接变形,节省焊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一般主要根据板厚选择。
不同板厚及宽度的材料对接时,应作平缓过渡:不同板厚的板材或管材对接接头受拉时,其允许厚度偏差值应符合表中规定;不同宽度的材料对接时,应根据工厂及工地条件采用热切割、机械加工或砂轮打磨的方法使之平缓过渡,其连接处最大允许坡度值为1:2.5。
作业条件
焊接作业区风速当手工电弧焊超过8m/s、气体保护焊及药芯焊丝电弧焊超过2m/s时,应设防风棚或其他防风措施。焊接作业区的相对湿度不得大于90%,当焊件表面潮湿或有冰雪覆盖时,应采取加热去湿除潮措施。
焊接作业区环境温度抵于0℃时,应将构件焊接区各方向大于或等于两倍钢板厚度且不小于100㎜范围内的母材,加热到20℃时方可施焊。且焊接过程中不得低于这个温度。 (1) 施工工艺
钢结构安装、检验
根据结构形式、现场情况,经讨论分析,本工程拟采用以下安装技术路线:构件散件进场,在地面拼装成吊装单元,用吊车吊装。
1)构件的分段:
本工程钢梁长度不超过5米,不分段;钢柱根据运输要求两层一段。
2)构件的现场拼装
因构件太长货车不能运输,须现场拼装。
3)吊装机械的选择
本工程构件卸车与拼装采用汽车吊,吊装也采用汽车吊装。
6) 高强螺栓施工
本工程使用10.9级扭剪型高强螺
b.储运和保管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由制造厂按批配套供货,并提供出厂质量保证书。 高强度螺栓在运输保管过程中应轻装、轻卸、防止损伤螺丝。
按出厂包装箱上的批号、规格分类保管,室内堆放。安装使用前严禁开箱。 工地安装时,按当天螺栓使用的需要量领取,当天安装剩余的螺栓必须妥善保管,不得乱扔、乱放。在安装过程中,不得碰伤螺纹和飞溅赃物。 c.螺栓紧固轴力检验 施工前,按出厂批复验螺栓连接副的紧固轴力,每批复验8套,8套的紧固轴力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应符合规定。
抗滑移系数复验
磨擦面检查处理 投入冲钉 安装临时螺栓 置换为高强度螺栓 高强度螺栓初拧 高强度螺栓终拧 自检合格 报监验收
d.高强螺栓连接副的安装
⑴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安装时,在每个节点应穿入临时螺栓和冲钉,来保证安装时高强度螺栓不受力,其数量由安装时可能承担的载荷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不得少于安装总数的1/3。
b) 不得少于两个临时螺栓。(本工程单面不得少于4只) c) 冲钉穿入数量不宜多于临时螺栓的30%。
⑵不得使用高强度螺栓兼做临时螺栓,以防止损伤螺纹引起扭矩系数的变化。
⑶高强度螺栓的安装应在结构构件中心位置调整后进行,其穿入方向应以施工方便为准,并力求一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组装时,螺母带圆台面的一侧应朝向垫圈有倒角的一侧。
⑷ 安装高强度螺栓时,严禁强行穿入螺栓(如用锤敲打)。如不能自由穿入时,应用绞刀进行修整,修整后孔的最大直径应小于1.2倍螺栓直径。修孔时,为防止铁屑落入板迭缝中,绞孔前应将四周螺栓全部拧紧,待板迭紧密后再进行。严禁气割扩孔。
⑸ 安装高强度螺栓时,构件的摩擦面应保持干燥,不得在雨中作业。
⑹扭剪型高强度螺栓的拧紧应分为初拧、终拧。初拧后的高强度螺栓应用颜色在螺母上涂上标记,然后用专用扳手进行终拧,直至拧掉尾部梅花头。
⑺ 螺栓初拧时使用定矩扳手或采用电动初拧扳手。螺栓终拧使用电动专用扳手,直至尾部梅花头拧掉为合格。
⑻高强度螺栓在初拧时,连接处的螺栓应按一定的顺序施拧,一般应由螺栓群中央向外紧。
⑻ 高强度螺栓的初拧、终拧应在同一天完成。 e.螺栓连接副的施工质量检查和验收:
⑴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终拧检查,以目测尾部梅花头拧断为合格。
⑵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施工质量应有以下原始检查验收记录: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复验数据、抗滑移系数试验数据、初拧扭矩及终拧扭矩检查数据和施工质量检查验收记录等。
电梯钢结构设计规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钢结构电梯结构图、电梯钢结构设计规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